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和
石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30
  • 关注人气: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崂山和石道红与黑茶,制作路演之一(采青)

(2010-10-14 19:35:14)
标签:

崂山

采制

白毫乌龙

茶青

芽茶

文化

分类: 和石道茶

http://s2/middle/6a51eba9t92921cefb7b1&690
采青的季节似乎入秋以后接近尾声,气候变冷,嫩芽不在发了,这时的数量少得可怜,今天一早,安排人去海拔300-500米的崂山茶场去采了可谓今年最后一季的茶叶,带着露水,阴凉到傍晚我取回一点拍照,茶厂已经安排几种不同的发酵测试,去时已经闻到发酵60-80%的果香了,没带相机,明天补上发酵后的照片.

从今天开始,我会按照工艺步骤,逐一地把各种测试结果进行路演,不断完善.(相关文章引自中华茶艺网)
 
 
采青
 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目前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可利用机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
  茶叶是采茶树新长出来的芽或叶作原料制造而成,这些被采下来的新芽或新叶被称为「茶青」,制造的过程包括「萎凋」、「发酵」、「杀青」、「揉捻」与「干燥」,成茶以后尚可从事一些「精制」过程使其外形更加美观、质量更加稳定,也可以从事一些「加工」,使其更加多样化。最后是「包装」成商品,提供消费者饮用。

茶青
  前面说过茶是采茶树新长出来的芽或叶制成,意思是说要「嫩」,老叶是不能拿来当原料的。但嫩中又有别,有些茶是愈嫩愈好,希望朵朵都带有芽心,但有些茶却希望成熟一点的叶子,也就是等枝叶长熟后才采。前者以嫩芽为主制成的茶类称为「芽茶类」,后者以采嫩叶为主制成的茶类称为「叶茶类」。
  为什么要有这样原料上的区分呢?因为以嫩「芽」为主制成的茶,其茶性比较细致,以嫩「叶」为主制成的茶,其茶性比较粗犷。人们为了制成各种不同风味的茶来饮用,所以在原料上就开始有了不同的选择。我们买回来的茶,不论从干茶的外观或等泡开以后看叶底,都不难看出它是以嫩芽为主的茶还是以嫩叶为主的茶。
  「芽茶类」的茶并不是非要全部都是芽心不可,全部都是芽心当然是属质优的一级,但毕竟太奢侈,所以搭配一、二叶刚开的新叶是被允许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心一叶」或「一心二叶」,到了「一心三叶」或「一心四叶」就难免影响质量了,但市场上还是可以看到这类茶,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随时要喝那么高品级的。
  「叶茶类」的茶青是等茶树该季的新枝长熟,顶芽已开面叶,新芽不再继续抽长之时,采下刚刚开面的二叶或三叶。最新开面的芽心会与前面一片新叶成「对口」的样子,所以茶青这时的状况被称为「对口二叶」,如果第三叶还没有变老,可以多采一叶,就称为「对口三叶」。开面叶的茶青比较容易制成香气,但滋味会嫌薄,所以最好掺杂20%~30%的带芽茶青,也就是在新枝尚未全部长熟之时就要开采。
  「芽茶」就如同成长之中的青少年。「叶茶」就如同已经长熟不再长高了的成年人,以它们作原料制成的茶当然有其不同风味。
  「芽心」也称为「芽尖」,会多少带有绒毛,也会因品种的关系带有较多或较少的绒毛,这些绒毛在「成茶」上会显现出来,称为「白毫」,所以只要看到茶名冠有「白毫」,如「白毫银针」、「白毫乌龙」,就表示这种茶很强调白毫,它一定选用绒毛较多的品种,而且制造过程中尽量让白毫显现。也有些芽茶不强调白毫,制造过程中将绒毛压实,就成了所谓的「毫隐」,如西湖的「龙井茶」。
采青季节
   一年能采制几次茶叶,因海拔高低、土壤状况、经济性需要而定,从六次到一次不等。春天采制的茶称为春茶,冬天采制的称为冬茶(或称冬片)。以台湾而言,春天最适宜采制不发酵茶与轻中发酵茶,夏天最适宜采制重发酵茶与全发酵茶,秋冬与春天相同,但质量略逊于春。
  春天的采制季节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明」(四月上旬)以前,是采制绿茶最好的时候,每年清明左右常见茶行门口贴着「明前龙井上市」的广告,强调早春的绿茶已经上市。清明以后是清茶采制的时节,「谷雨」以后(阳历四月下旬,已是晚春),则是冻顶、铁观音、水仙等采制的时候。因为叶茶类需要采较成熟茶青,而铁观音、水仙、佛手等的茶青又要比清茶成熟些。现在有些提早发芽品种被培育出来,所以清明左右就有冻顶等采开面叶的茶类出现。
  但重发酵的白毫乌龙与全发酵的红茶虽属芽茶类,但因发酵重的关系,却适合初夏时采制,因为这时候的茶青含有利于红茶、白毫乌龙的成分多,白毫乌龙需要的茶小绿叶蝉也到这个时候才有。
  一般说来,春天是茶叶采制最重要的季节,但有时候冬天的部分发酵茶卖得比春茶还贵,这是因为冬茶产量较少,且香气常有极佳的表现之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