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金融评论2018.07.04:中国一二线城市超高的房价,美国大学汹涌的大陆留学生
18年6个明显的库存周期
中国房地产商品化超过18年,经历了6个库存周期,各种情况基本上都出现过了,比如2002-2005年北京新房子滞销,每年新建房子20万套左右,每年市场上滞销的商品房池子就超过12万套。类似的情况出现在2012-2015年的杭州广州,还有3,4,5线城市。下一波短期相对过剩滞销,可能要到2022-2025年,弄不好2020-2021年部分城市还要涨一波。有没有发现十年周期现象?怎么TMD这么准的十年周期?
短期居高不下的库存,被动不动就三年近百万汹涌而入的人口买走,外地户籍和近郊户籍人口买走了这些城市一半的新房子。城市面积和人口,扩展了3,5倍以上。
从2.8涨到4.5以上
2010年以来,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每涨一波,美国大学本科的申请难度,就也涨一波,和以前台湾香港非常类似,只是大陆人口基数大得太多了,美国前30,前60名的大学,快被中国大陆留学生挤爆了。
)。刚需这个词不太恰当。京沪深普通家庭可负担的均价,是2,3万,而事实上是5,6万。因为门外各有100多万家庭有一定首付又有贷款资格,等着买入,房子不够,所以挤高到了5,6万。
一方面,京沪深郊区300万的二居室,具有极强的潜在买盘支撑;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和承受力限制了普通家庭的贷款额度(普通家庭最多负担200万贷款,只有少数才能明显突破200万贷款)。
有房阶层
2013年以来,一二线城市,基本上有房的才买得起房子。
即便是低迷,滞销的2015年,买房,基本上也是富裕阶层的事情。北京GDP大概2.6万亿,GDP的大概一半左右是劳动者收入1.3万亿左右,工作人口大概1300万左右,人均10万元收入左右,因为贫富差距,事实上很多人年收入不到10万元,家庭年收入20万,普通家庭贷款极限在200万以内,太多了银行也不批。首付就更加不容易了。从反面看,京沪深近郊(门对门上班时间1小时)70平左右小二居300万,也就是均价4万出头,是非常有强力买盘需求支撑的。门外的买盘,很多还随时准备卖掉老家的房子凑首付呢。
十个地区住房总值超150万亿:京沪广深,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福州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