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更多地以好莱坞的方式做电影
海宁
2013.04.30
过去十年,20年,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工作,生活,甚至家庭发生了极其剧烈的变化,这样的社会环境,非常容易催生能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
商业运作的电影,考虑甚至迎合观众需求的正常的。好莱坞迎合观众的水平,已经如火纯清,比如大片加入一个亚洲人,一个拉丁裔演员。有才华的作家或者导演则会加入自己的特色。《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一部标准的按照好莱坞套路和标准制作的电影。
《致青春》就电影本身而言,有太多的代表性故事,这些故事能引起共鸣或者回忆的地方很多,这奠定了其剧本(网络小说)热卖的基础,也基本奠定了电影热卖的基础。这部电影票房有望冲击10亿票房的实力。
拍电影是花钱的,好莱坞在迎合观众的同时,出产了很多优秀的电影。电影能盈利,是导演继续贡献新电影的基础。
早在7,8年前,我就觉得是时候出现一批除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外的年轻导演了,倒不是对这些导员有什么恶感,而是中国电影进步太慢,能作出一番票房成绩的太少。
1994年美国大片《阿甘正传》不仅仅是一部热卖的电影,它也是美国婴儿潮一代人的集体心路历程的回忆,这个片子和整个美国社会的思想变动,是极其一致的。此后的20多年,《阿甘正传》一直在租借排行榜的前列。1994年,正好也是美国股市的最低点附近。1994年以后,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婴儿潮一代人实力集体大爆发,1995
- 1999年成为美国经济最好阶段之一。
8年后的2002年,欧美处于经济低迷和股市底部时期,纳斯达克已经暴跌近80%,标普指数接近腰斩,一部成本仅500万美元的片子,《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成就了近3.6亿美元的票房。它的上映正好与美股的底部接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