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要闻:债券市场扫黑,五位大佬陆续被查

标签:
财经 |
分类: 债券,可转债,市场利率 |
金融市场要闻:债券市场扫黑,五位大佬陆续被查
债市扫黑风暴范围再扩大,继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齐鲁银行徐大祝之后,易方达债券基金经理马喜德,以及原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薛晨,也被曝因涉嫌债市丙类户不当获利遭有关部门调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将密切关注债券案进展。
马喜德涉嫌挪用35亿
本周以来债市“大佬”陆续被查的消息刺激着整个市场的神经。记者昨天获悉,此次针对债市黑幕的执法风暴已经超出了金融监管部门行政稽查的范畴,升级为全面的刑事调查。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齐鲁银行徐大祝之后,第四位涉案的债市“大佬”浮出水面。昨天,市场再度传出,易方达债券基金经理马喜德涉嫌在银行任职时和同伙挪用35亿事件。最终获利4900万元。
晚间,易方达基金发布声明,事件基本属实,马喜德目前处于取保候审阶段,公司决定暂停马喜德相关基金经理职务。马喜德因其个人行为已被公诉并经法院开庭审理,处于取保候审阶段。截至目前,公司未接到相关部门对马喜德问题的任何法律文件或通知。
薛晨不明收益7000万
就在同一天,市场也传出西南证券原固定收益部副总薛晨涉案遭调查。坊间传其控制的丙类账户中,不明收益达7000万元。同期被调查的还有很多机构人士。针对此消息,西南证券方面昨天表示,此人现在并非公司员工,因此不方便做出回应。
目前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账户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为商业银行,乙类一般为信用社、基金、保险(行情
专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丙类户则大多为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中不乏由投资经理实际控制的“傀儡”账户。
资料显示,薛晨曾任国海证券固定收益证券部北京分部高级经理,2009年4月进入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2012年离职前为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负责债券销售、投资。
邹昱移交固定收益专案组
由于此次对固定收益圈的调查是全方位、全市场调查,所以由央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公安机构等部门联动成立了“固收专案组”专门负责调查、审理相关案件。一旦查出存在经济犯罪嫌疑,相关人员将被移交到北京,由专案组统一负责。
据记者了解,目前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邹昱已经由上海移送到了北京,由“固收专案组”负责调查。此前邹昱是被上海市经济犯罪侦查总队带走的。
证监会密切关注案情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昨天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对于万家基金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邹昱涉嫌违规等问题,证监会将密切关注事情进展。下一步专项核查中将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基金公司内部治理建设等内容。
据了解,银行间债市存在着以上下级、亲属、同学和老同事等裙带关系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横跨多种金融机构类型。这些人员利用债市一对一撮合的交易方式以及监管上的盲区,操纵机构自营账户和资产管理账户,轻则调节利润、重则搞利益输送,达到非法侵占的目的。
######
丙类帐户养券利益输送流程
1.场外市场是债市主流
首先,银行间债市不只是银行之间的市场,而是包括了各类银行、农信机构、保险、券商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法人的机构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最大的不同是,银行间债市是一个场外市场(OTC)。
与场外市场对应的是场内市场,亦即交易所市场。正是交易场所的不同决定了定价机制的不同。在银行间债市,投资者以询价方式与选定的交易对手逐笔达成交易,具有分散性、协议性和直接性等特点,与沪深交易所的计算机集中撮合截然不同。
作为一种固定收益产品,债券价格波动性远低于股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更适合低成本的大额交易。相形之下,交易所市场固然公开透明,但是价格波动太大,难以满足大额交易需要。
与股票市场主要在交易所场内市场交易不同,自债券市场产生以来,场外市场就是债券交易的主流。在大多数国家,债券市场就意味着场外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只是规模很小的补充形式。例如,美国国债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债市场,其交易量的99%是通过场外实现的。
在发达国家,场外市场是一个由做市商主导的市场,投资者随时可以按做市商报出的买卖价格买卖债券,大宗交易则在做市商报价的基础上由双方协议成交。因此,无论交易数量多少,债券交易价格都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自1997年成立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很快就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板,正是顺应了国际市场的发展规律。
从市场规模来看,截至2013年2月底,中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6.6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托管量为25.4万亿元,占比95.3%。从交易量来看,2011年,银行间债券总成交接近200万亿元,同期上证所债券总成交仅为21万亿元,深交所仅为2.36万亿元。
2.银行间债券市场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分甲乙丙三类,甲类多为商业银行,乙类一般为信用社基金保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丙类户主要是非金融机构法人。
3.质押式回购交易
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是指正回购方(卖出回购方、资金融入方)在将债券出质给逆回购方(买入返售方、资金融出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指定日期,由正回购方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回资金。
4.养券
养券是指金融机构以现券的方式卖出债券后,跟交易对手私下签订协议,在将来的某时点以成本价再买入这些债券,并不断滚动续作,期限可能长达几月甚至数年。“养券”往往会使得债券的成交价和市价产生较大的偏离,直接导致异常交易价格的出现。
最初是货币市场基金为规避持债久期限制和提高投资收益率而来,进而逐步发展为银行间市场成员之间一种普遍的操作模式。自《企业会计准则》实行以来,债券代持业务又为金融资产重新分类、调控会计利润等提供了便利。
实际上,代持本身谈不上违法。作为表外业务,其动机有的出于转移利润,有的出于隐藏亏损,有的出于规避时点考核作为临时周转。如果代持收益充公,属于绕开监管增加投资收益的行为,至多算是不合规;不过,如果代持的收益进了个人腰包,就属于非法利益输送。
而这种利益输送,最突出地反映在一级半市场上。由于债券从发行到上市,中间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卖出申购的债券套利,便是一级半市场。
6.何为“代持养券”?
所谓代持养券,就是“表外化”放大杠杆,进行债券交易。代持的“灰色”之处在于,把债券过户给第三方账户,再与对方私下约定时间与价格进行回购。养券其实是一种息差交易。一般来说,回购的利率会低一点,如7天回购一般就是3%左右,而券的收益率较高,一般是6%左右。理论上来说,回购买券吃息差。
7.“代持养券”如何赚钱?
“代持养券”的操作手法和债券回购的类似,如:投资机构可以先买票面利率6%的债券,放在外面做代持,假如回购利率3%,只需给对方3.5%—4%的收益。而为了扩大自己的持仓量,可能会继续买入债券,接着找机构代持,给予对方一定收益。自己保留其他收益。
8.为何要“代持养券”?
中国证监会2005年发布通知明确,除发生巨额赎回的情形外,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在每个交易日均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20%。而按照业内惯例,债券基金的回购上限是40%。投资者想增加杠杆,但是受到约束,所以让另一个还有杠杆空间的机构代为持有债券。到期给对方一定好处。
9.“代持养券”涉嫌三项违规
一方面可以在年末、季末等时点掩盖账户亏损,另一方面,由于代持都是点对点进行交易,这种隐蔽性也使其难免与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相关联。其三,一些投资者为了追求高杠杆往往游走于监管红线之外,变相放大杠杆。

10.丙类户:空手套白狼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成员分为甲类成员、乙类成员和丙类成员。甲类户主要为商业银行,乙类户为农信机构、券商、基金和保险等,丙类户主要为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交易结算需要委托甲类成员代为办理。丙类户不能直接参与债券交易,只能通过甲类户代理交易结算。
丙类户进入银行间债市,是从2002年末开始的,起初丙类户只能与代理结算的对口甲类户进行交易,只能做现券和正回购。2005年9月,央行彻底为丙类户松绑,其可以与所有甲、乙类户进行交易,并且允许做逆回购。此后,丙类户为活跃银行间交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市场流动性的改善。
丙类户由于资金不多,其投资交易需要找机构垫资或代持。如果在银行的默许下,丙类户先拿券后付款,就可以当天拿券当天卖掉,然后把钱给银行,赚取中间的价差,相当于“空手套白狼”。2011年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暂停丙类户垫资、无实际资金往来的撮合及代持三项业务。
中国债券市场的问题在于,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企业债发行采取行政审批,短融、中票亦存在一定的价格保护,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债券采取簿记建档方式发行,定价过程不透明,为各类丙类户寻租创造了条件。
11.发行到承销:惊人的零风险获利
一级半市场,就是介于一级发行和二级流通的中间环节。在当前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的发行利率往往高于二级市场收益率。追逐这样的价差本身并不违规。但是,在分销等环节中,存在大量的利益输送的空间。
由于债券从发行到上市需要一段时间,承销商为了规避风险,会拿出一部分债券给丙类户。如某只企业债发行利率是6%,其二级收益率是6.2%,这样该债券在进入二级市场前,承销商就拥有20个基点的超额收益。承销商拿出部分债券给别的机构,以6.1%的价格,在上市前锁定10个基点的收益。在2012年信用债牛市中,一级半市场获利几乎零风险。
尽管如此,目前银行间债市投资主体不够多元化,流动性远落后于成熟市场,因而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机会并不多。相形之下,一级半是一个盈利空间更加可观的市场,因而成为当前债券投资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