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杭州太子湾,由西湖里挖出的淤泥制造

标签:
旅游 |
分类: 其他 |
美丽的杭州太子湾,由西湖里挖出的淤泥制造
西湖的淤泥,每过30,50年,就要挖一次,否则西湖就被填满了。淤泥挖出来后怎么办?
这要看放在谁的手里了,白居易用它堆出了白堤,苏东坡堆出了苏堤,不知道谁堆出了杨公堤。
而太子湾,绝对也是淤泥堆出来的杰作,它是杭州附近新人拍婚纱照的地方。
虽然一年四季都有风景,但是最美的,还是3月中旬到4月,樱花和郁金香同时开放的时候。
估计想去拍照哪里的新人,希望太子湾不是免费的。
设计师刘延捷,是个园林设计大师,她让太子湾几乎每个角落,都能拍出优美的画面。
######
9年的偶然,西湖淤泥孕育了珍贵湿地公园江洋畈。而在西湖的历史上,苏堤、白堤、杨公堤以及阮公墩、三潭印月,也是它堆积而成的,这些很多人都知道。但估计很多人不知道,近50多年来,西湖淤泥还造就了太子湾、柳浪闻莺、杭州花圃、曲院风荷以及黄龙饭店等。
江洋畈、太子湾在当初并不是定位公园,而是堆积点,但神奇的淤泥,把它们变成了美丽的公园。可以这么说,西湖淤泥,才是缔造西湖景区的最大功臣,是西湖景区的“母亲土”。但是,西湖淤泥不是年年都能挖到的,她需要沉淀,一个等待期是30-50年。
西湖淤泥过去50年
太子湾黑土有一米多深
正在整治的太子湾,正用大型挖掘机破土。
“这里的泥不能碰的,以后还是要回填公园的。”见有人靠近堆土,操作挖掘机的小伙子大声叫喊:“这些泥很宝贵的,是西湖淤泥。”
他说:“在杭州整治过不少公园,见多了公园的土,第一次见到黑土有1米多深的。”
刘延捷,高级园艺师,1998年一直在杭州园林文物局做园林设计。她的代表作,就是太子湾公园。
刘延捷第一次去太子湾,就被黑褐色的土吸引住了,一块一块龟裂着,裂缝比手掌还要宽。
踏上去,舒服,像踩在棉花上。
这些泥土,就是西湖淤泥。
太子湾,是杭州解放后两次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积而成的。
大手笔堆出了太子湾
“我是1967年来到园文局的。那时候的太子湾,荒凉得不得了。”刘延捷感叹道:“植物少得可怜。”
近12公顷的半沼泽平地上,除了几株大叶柳和枫杨树以外,几乎没有树木,地面长满了藤蔓,一片破败景象。
“黑褐色土地,全部龟裂,一块一块裂着,裂缝比手掌还要宽。”刘延捷说。
她笑着说:“我的脚不知道掉下去多少次,深度没过膝盖。”
刘延捷说,表面的是喷浆泥,经过阳光曝晒后龟裂,底下才是真正的湖泥,有2-3米深,黑黑的,含水量比较大。
1987年,杭州准备在太子湾造公园。
刘延捷做总设计,1988年一期工程开始,第二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我的思路,主要是因山就势,根据淤泥堆积形成的地势,以园路、水道为间隔,形成空间开合、收放相宜、野味盎然的东、中、西三块景区。”刘延捷说。
她设计的太子湾公园获国家“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铜牌奖”,拿奖拿到手软。
西湖景区:淤泥制造
西湖淤泥造就了西湖景区,苏堤、白堤、杨公堤、阮公墩、三潭印月,都是它堆积而成。
而除了太子湾公园,事实上,解放后的三次大规模疏浚,每次都造就了很多公园。
1951年至1958年,第一次大规模西湖疏浚,720.88万立方米的泥土“破”湖而出,西湖附近设了16个堆土区,很多堆土区成就了如今的景点,如柳浪闻莺、曲院风荷。
南山路柳浪闻莺与钱王祠相接的绿地,之前是一片低洼水塘,1959年扩园时,又用西湖淤泥填平;而曲院风荷能从杨公堤进入,靠的也是西湖淤泥。
1979年西湖第二次大规模疏浚,18.84万立方米淤泥成就了太子湾,还填平了现在黄龙饭店所在处的洼地。
1999年至2004年第三次大规模疏浚,造就了即将开发成次生湿地的江洋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