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走访“世界水利工程鼻祖”——都江堰,青城山

标签:
杂谈旅游四川成都都江堰青城山天府之国暖暖的小优 |
分类: 走走*欣赏呵 |
这就是古时候人们淘沙的模型,用以测量可以淘到的深度。
老实说,即使真正走近都江堰,我依旧看不出任何脑海之中的“大坝”。若非导游开始介绍,我一直以为还要继续前行呢。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现在再去翻看照片,我似乎还不能马上分辨出哪是哪呢。如此隐秘的设计,让人赞叹的智慧,这应该就是它免于当年轰炸的主要原因吧~~~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百度资料,一起学习哈~~~~)
在都江堰的景区之内,有两座这样子的吊桥,晃得相当厉害啊!一定要抓牢扶手,话说我下来之后人感觉还一直在晃呢。。。。。。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走过又一座吊桥之后,来到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二王庙”
这块墙在地震之中已经完全损坏,这是把那些碎石重新拼凑哒~~~
游览完都江堰,驱车前往青城山。在这途中,大巴经过了都江堰的老城区——08年地震重灾区。尽管过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人都已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看到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再建的小学,医院,感觉那片平坦是那么的突兀——一路无言!
整理心情,纵情于青山绿水之中!
作为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青城山有着“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这儿,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地呼吸,吸收大自然的精华!
像青城山以及之后游玩的峨眉山、乐山这些景点,宗教色彩很浓,所以拍照不多~~~原因嘛,嘿嘿。。。。。
o63776377be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