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
(2022-07-18 07:36:56)
话说,当时在六安州西二十余里地的武陟山西南,即现在的分路口附近有个焦家庄,这个庄子里有好几户姓焦的人家,其中住在靠西头的一座四合院的一户焦姓人家,是当地的殷实大户,当家人叫焦厚成,乡里人称他焦员外,是个敦厚朴实的人,有两个隔龄同的儿子,大的叫焦焕,自小聪明好学;小的叫焦炳,善于舞枪弄棒。焦厚成粗通文墨,由于要养家,所以没有读多长时间书。但他非常看重读书,崇尚读书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北送的鼎盛时期,朝廷重文轻武,天下都看重读书。所以,焦员外就把给两个儿子读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读书,首先要找先生。在焦氏兄弟刚破蒙的时候,焦员外就请了当地有一定声望的人到家来教两个孩子。到了焦焕十三岁的时候,家塾先生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了,也就是教不了学生了。焦焕常常提出的问题已超出了塾师的水平。这时塾师就推荐说在西南的九公山下有一所非常有名的塾馆叫三教堂,教出了不少秀才举人。求知心切的焦焕当即就要父亲送他到那里去读书。焦员外也正有此意,但塾师不开口,他也不好辞人家。既然今天塾师自己提出了,那就顺坡下驴,自己心里也不垫隔着放不下了。
第二天,焦员外就驾着自己家的小驴车,驮着两个儿子一早就赶往三教堂。塾馆的掌事人姓林,人称林员外。见面后说起话,原来和焦员外还沾亲带故。焦员外说:林员外,两个犬子就交给你了,别的没要求,唯一要求是要对他们严,不听话你就打,不完成当天学业就别给饭吃。有后果不要你承担。我今天就给你立下文字。林员外说:家长要都能像你这样那就好了。不过,我们书院对每个学子都是一样竭尽全力地进行教培。我看你的儿子是响鼓,自己争着要来,成才是早晚的事。焦员外说:响鼓也得你这重锤敲呀!两个员外说完都哈哈大笑。林员外说书院这边没房子住,在书院东顺大沙河下穿过一座石板平台,向东走二里,我家有座小院空着,正好给他兄弟俩住,你只要找个书童给他们烧烧饭看看门就行了。
在三教堂学习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焦氏兄弟,不知道外面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北宋朝廷已经覆亡,南宋朝廷已经建立并开科取士。他们在三教堂读书五年,每天早出晚归,来回都经过淠河边离渡口不远的那座石板平台,有时他们一往经过,有时或站或坐在平整光滑的石板平台上看书,有时把目光投向远方,看着上下的白帆和来回的渡船。在往京城赶考时,焦焕曾在这里等渡船,因当时他正想到一篇文题应该怎么写,以至于渡船来回三次他都忘了上,后来考试时就主考了这道题,他把在等船时想到的都写进去了,后来人们把这里叫读书台。回到小院,他们常常拿着写过字弄脏了的毛笔和砚台到小院前一座石砌围埂的池塘里洗涤。由于焦焕长年累月的洗刷笔砚,塘水都变成墨绿色的了,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砚瓦池。
高宗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128年),朝廷就昭告天下,在全国开科取士。焦厚成一得到消息就立即赶往砚瓦池,拜见了林员外。林员外一见焦员外就捻着胡须笑着说:我知道焦兄来此之意。先别急,我们小酌两杯。慢性子的焦厚成今天可急了,说:林兄,我哪有心思喝酒呀!朝廷要开科取士了,不知道两个犬子到底如何?林员外说:不三杯下肚,我回答不了。焦员外只好坐下陪林员外小酌。林员外说:你来不来都一样,我已安排好了。这之前我已带两个孩子去乡试了。今年是新朝首开考试,乡试后就直接到京城会试了。你家大儿焦焕,乡试第一,我还未给你道喜呢。小儿子不是读书之才,今后就不要枉花功夫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可以到会试期了。焦员外给焦焕配了两个仆人,一个书童一个杂役,带好盘缠衣物,背着行囊,主仆三人烧香叩首,辞别焦家庄,爬山涉水,风雨兼程,一路向西北,往千里之外的京都(商丘)赶去。那时没有马路,更无车辆。毛驴车是上不了长路的。主仆三人行行走走,渴了喝口皮囊的水,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累了歇歇,就是这样一天也走不到一百里路口,因焦员外一再交代,每天要天大亮,吃饱早饭才能上路,中午不上饭店,就在树荫下歇息吃干粮或在路边茶馆喝点茶吃点干粮。天黑前一定要住店,要找集镇上住人多的大店,不能住路边小店。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六安州到商丘,一路河流纵横,丘岗山地不断,行程艰辛。走到第六日,傍晚住在亳州十八里集的一个客栈。这家客栈很大,住了上百人。晚饭后,焦焕说:明天傍晚我们就可进入中州,晚上就住宋集,外后天中午就可到达京城了。由于高兴,焦焕晚上和两个仆人煨了一壶亳州烧酒小酌了一杯便早早入睡。年纪大一点的杂役,按照老爷的教导,在客栈内转了几圈,也回来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主仆三人上路了。路上,杂役问焦焕,中州是什么地方?焦焕说:中州又叫中原,我们要去的京城都属于中州,和淮南道的亳州离得最近。一路走着说着,快到中午时已进入宋集地界。这时杂役突然站住了,笑嘻嘻地说:今晚到宋集我请客。书童说,发财了?杂役说,我捡到了一个金环。焦焕说:什么,你捡到一只金环?快拿出来我看看!焦焕拿在手里一看,是一只漂亮的手环,足有好几两重,上面刻着文字,依稀是董王字样。焦焕问:“是昨晚在十八里捡的吗?”
“不是,是三天前在颖州捡的”。
“为什么不早说?”
焦焕立即转过身往亳州方向走。两个仆人和也去京城赶考的几个举子说,马上就要开考了,你这一去一回,黄花菜都凉了,考试早结束了。还是别去了,等考完再去。
焦焕说:“这是人家的传家之宝,肯定是一位妇人丢的,如那位妇人家人不理解,或她本人想不通,会因为这只金环失去性命。我今年考不上以后再考;这妇人若想不开,就是一条人命。”不管别人怎么说,焦焕义无反顾地大步往回走。
三天后回到了颖州客栈。焦焕说起此事,客栈掌柜说:“这是董家给夫人的传家之宝,若你们不送来这金环,董夫人肯定没命。她们一家正在到处找呢!已到所有住过的客栈找了。”不一会,掌柜派人把董夫人找来了,焦焕亲手把金环交到董夫人手里,还连声说:对不起,送回晚了。董夫人说真的太感谢你了,是我自己不小心把它弄丢了,你们捡到跑这么远送回,叫我说什么好呢?那个杂役仆人说,那天出门前,我在过道里看到的,就顺手捡起,半天也未看到人,就急着赶路了。后来才告诉我家相公的。这下相公考试的时间肯定赶不上了。
焦焕一再辞谢董家的挽留,坚定地向京城走去。
四天后终于赶到京城。明知道考试时间已过,但焦焕仍抱着一线希望,在京城的一家客栈住下。自古道:好人有好报,苍天不负忠厚人!客栈掌柜听说是赶考之举子,就笑着说,你们真走运啊!考试时间推迟了,要到下个月初才考。一问原因,原来是京城考场遭了火灾,一应考试物品全部烧毁,试卷也烧了,所以要等半个月。
半个月后,如期开考。经纶满腹,才华横溢的焦焕,拿到试卷后,不由得心花路放,因主试题就是他从砚瓦池出来,在读书台等船时就思考过的试题,由于全神贯注的想题答题,误了几趟渡船,终于写出满意答案。今日再遇到这试题,又有了新经历,答题就愈发豪畅,经纶尽得发挥。结果以会试第一,夺得新科状元。焦焕后来在朝廷上,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时人了解到焦壮元的事迹,编了很多故事,无论在庙堂大殿还是茶馆书场,大力宣传其品学兼优、拾金不昧、忠厚勤勉。直到今天,六安还流传着清同治年间编制的《六安州志》上的诗句:
会试入天朝,送金千里遥。
不燃南院火,怎得状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