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需两忘--读王国维《人间词话》笔记之三

标签:
情感 |
分类: 文哲史评 |
有境格自高,真假无须辩;物我需两忘,贵在静中得;道法缘自然,实情虚景境,境于一字中;大小非优劣、
境界为本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说道:“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王国维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认为:只有洋溢着自然之美、重在传神的、有“味外之味”的作品才能步入“有境界”的艺术殿堂,而唯有进入了境界,艺术作品才算是成功的。他在书中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说,实质上是在肯定境界的基础上对艺术创作中的两种不同风格、两种不同写作方法的深入阐发,一是强烈的情感投入型的,一是冷静的理智分析型的,它们共同显示了艺术风格的不同魅力。
1.“感时花溅泪”----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写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在第四则中写到:“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所以称为“宏壮也”。
王国维对“有我之境”的论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作者的浓重的主观感情倾注在所观察的客观对象之中,就如同欧阳修《蝶恋花》以及秦观《踏莎行》所描述的意境相似,这也如同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望》里写的那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在《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则为壮美。“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指主体的情志心态处于兴奋状态,并将自己的情感移加于外物,使得物具我情,物因情活,所创作的境界就呈现出浓厚的我情我意,所创作的情境也就是高度的自我化、情绪化的,处处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强烈感情,也就是我们在分析作品时所说的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写有我之境的作品时,作者的心情是激动的,读有我之境的作品时,读者的心情也同样是激动的。所以,有我之境的与社会人情之间有着很直接的关联。
王国维为了说明“有我之境”,用了欧阳修《蝶恋花》和秦观的《踏莎行》的词来作说明,是非常贴切的。欧阳修《蝶恋花》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写闺怨很经典的一首词。诗人在观物中所形成的,特定激动的情绪与静立在那的外物二者相互对立与交错,外物作为一个完整的可以感知的审美客体,被多情的诗人领悟到了从而表现了出来,创造了一种属于准壮美范畴的艺术意境。其实词中这种思念、这种痛楚,也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感情也如同元代的大诗人元好问问的那一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真真的说的凄凉而壮美。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表达了创作主体情怀的一种悲壮美,“有我之境”中的情意是由创作主体某种激烈的现实感受,经过审美观照和形式转化而来的一种充分个性化而又具有深广包孕性,富含现实意义的审美情思。
2.“采菊东篱下”----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在第四则写到:“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它所创造的境界是“优美”的。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说,作者是在无意之中创作出这样的境界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得相对隐蔽,作者的心态闲静,融身体于外物,忘记自我,完全沉醉于外界的良辰美景之中,极力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外物的形态情势,让人能在悠闲的外物身上玩味出作者心中的那种淡淡的丁香般的香气,让读者折服于造化的独特魅力。而所谓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中的情意是创作主体以不带一点世俗的心胸观看外物时,在心与物默然相会,契合无间的灵犀中直接达成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凝聚在作品中,形成了对于宇宙人生的一种诗意的理解—―一种深沉的阔大的宇宙意识或者生命情调。所以观赏这一类境界的作品,常常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如王国维所说的“高举慕远,有遗世之意”。因为读者受“无我之境”影响,已经深入到外物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成为天地的一部分,所以,当然的也就具有天地的精神与生命的情怀了。
可见所谓的“无我”,不是真的说“我”已经不在诗中,诗的创作与创作者无关,最主要的含义是“我”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特殊心境,我与物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中“神会”。诗人以一种纯客观的高度和谐的审美的心境,观察出外物的一种最纯粹的美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仿佛是两个“自然体”自始至终静静地互相观照,契合无间,这样凝结而成了一种属于优美范畴的艺术境界。
3.灯火阑珊处----意境纷呈
王国维用有我与无我加以区分,是一种很有道理的划分方式,他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两种可能性,“无我”是将“我”之情很巧妙的融于物象中,“有我”是将“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中,结果也就创造出来了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
总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综合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境界”说,也是他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学所作的评论,融会了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的精神,发挥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主导作用,建立起了一套属于中国的同时又具有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他这样划分是有利于创作的,也是有利于读者去接受艺术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