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境格自高--读王国维《人间词话》笔记之一

分类: 文哲史评 |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一“有境格自高”。《人间词话》才一开篇,便抛出了一个可谓全书最重要的概念:境界。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但最大的麻烦也在这里,因为学者们每提出一个概念,总要给这个概念赋予定义,王国维却一点都没有解释他所谓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人间词话》成了经典,“境界”一词便被不断地深挖广证,结果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恐怕主要是王国维在学术史上的位置所致。在文艺理论研究上,《人间词话》正处在新旧鼎革的交界线上,正是从近代学术迈向现代学术的一步,既有其现代性的一面,也有其传统的一面,而概念的模糊性正是传统文论的一大特点。
古人谈诗论艺,说的话往往比较玄,比如神韵、风骨什么的,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国维虽然在《人间词话》里明确批判着这些玄而又玄的古典神秘主义色彩,但自己毕竟是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要想完全摆脱并不容易。所以,“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整部《人间词话》梳理下来,那时候大约就可以会然于心了。但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或许可以并行不悖。在这里,先把“境界”一词的来历和影响力简单讲讲,然后再发掘根源,最后再去给它下一个定义。古人谈诗论艺,最常用、也最经典的一个概念是“意境”,这是题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著的《诗格》最早用起来的一个词。“境界”看上去和“意境”有几分相似,而学者们一般会说“境界”完全是一个外来词语,是佛经里的概念。的确,“境界”一词在大乘、小乘经典里都很常见。
佛经里用到“境界”,意思非常普通,即“疆界”,最大的引申也就是“范畴”了,并不存在什么深刻涵义。但这是不是一个外来语呢?恐怕未必,因为本土的传统典籍里也常用的,比如《列子》说“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后汉书》说“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也都是把“境界”当“疆界”来用。从这个源头来作理解,王国维所谓词的境界,应该就是说词所营造出来的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如果这样理解,的确可以应付《人间词话》里的大多数问题,但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就意味着有些词是没有境界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些词并没能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这似乎就难于理解了,因为一般来说,任何词作都有自己的艺术空间,只是高下有别罢了。我们只能说阳春白雪境界高,下里巴人境界低,但不能说阳春白雪有境界,下里巴人没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