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观妙

分类: 哲理禅思 |
http://s10/mw690/001WHBUggy6E1Il6EKlb9&690
【每曰一读】笔记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第1章
第一章 观妙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
打开门窗迎光明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道德经》?社会的文明必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才是理想的社会。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伦理道德日益滑坡,我们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日益恶劣。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加强道德文明的建设。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着说明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中华民族有道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个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古老的“道德文化”是一个巨系统,这个巨系统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模式,真实不虚地接受、学习和了解,并且掌握它。所以,首先得将我们的身和心调整到符合道与德要求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中,再来学习和实践“道德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将它的深刻的内涵解析出来,并且加以吸收和转换。
学习《道德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把道德落实在一言一行之中,就是要知行和一。请大家注意调节身与心。这种调适调节,也是在实践《道德经》第一章里这样一句话:“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落实到我们身体上,也就是这些穴窍门窗,这些经络。通过这些可感、可知和不太容易捉摸的穴位、经络和气,体悟一下这个徼在我们身上的微妙。要学会这种体悟和感悟,否则就没有办法达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状态。不保持这种状态,要想研究《道德经》,学习《道德经》,实践《道德经》,那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对形的调适,首先重在对体表的穴位、经络,进行整体的开放性的调适。再深化下去,对身体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甚至全身所有的液体,都要把它们调到松、静、自然的状态。因为“有水必有气”,所以对体内液体的调适非常重要。
光有形还不行。也就是说把握住了穴位和经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要把握住其中的液体。有形的水是血,是神经液、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淋巴液,全身所有的水分,称之为“体液”。人为什么会有气?可以说与全身的这些水有密切的关系,水的流动速度决定了气的旺、盛、衰、弱。体内的液体流速过快,使气不可留,不可存,容易丢失;体液的交换流动过于缓慢,会使气滞存、气塞、气闭,不利于健康。
“有水必有气”,我们的身体跟自然环境的道理是一样的。大道一理,观之于外而知内,观之于物而知身,道理是一样的。在水流、河流弯弯曲曲似有情的环境里,依山傍水,山明水秀那种生气盎然的环境里,我们会感到非常愉悦快乐,心情舒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弯曲之水前有生气。这种气滋养了山水、青草、树木,从而使它们得了旺盛的生气,才会使我们感知到了这个气的存在,所以产生了愉悦的感觉现象。我们的体内如果调节得好,不过份紧张,也不是过度松弛,处在一种中和的状态,那么体内的气也就处在一种生旺、长养的状态。
对调形要紧密地结合道德的原理来进行,紧扣着这个总的原则,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结合,那样我们的形身也就容易调了,容易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与场性外环境相交流,相沟通。这是对形体的松、静、自然的要求,应当掌握好,才有利于研究和实践《道德经》。
调整心身归道一
“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断句。首先谈《道德经》的断句。文言文以及经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靠人的灵感思维去断句,去标识。拿来现在出版的《道德经》和其他的经典都可以看出,这种标点各有其说,其实反映的是每个人对经文、对文言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作者用他的主观意识所作出的判定,所加上的标点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不要受印刷品文章当中标点符号的制约,要能够跳出来,逐步去学会不用标点符号,而用自己的潜意识,凭自己的灵感思悟进行断句。当然,在早期还是可以依靠这些标点作个拐棍,依着前人的经验,借鉴他们在解读中朴实性的经验。像 “道可道,非常道” 这六个字,有的在“道”字后面打个逗号,有的在“非”字后面打个逗号。不同的断句出来的意思的深和浅、广和窄,是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要真正读懂,还有赖于我们深层思维的解读。其他语句也都是一样,
都要自已去品悟体会。我在这里也不划条条,不划框框,建议大家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去读读,也许感觉就自然的不同,那种灵悟的开发也就会出现不同。
开篇第一句就点出了道,我觉得这个“道”字后面是应该点一个逗号。因为要突出重点,开篇就是要突出这个“道”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再来阐述它,表述它。“可道”两个字呢?也就是对“道”的一种说明,是说道可以表述,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再看“非常道”,“非”字后面打一个标点,后面是“常道”;这和 “非”字后面不用逗号的读法意思是有差异的。这个“非常道”就总体而言,它阐述的意思是说这个“道”,不是一般平常道理对“道”的表述。先在字面上把持起来。有的人在“非常”后面打一个标点,在后面立起一个“道”。这些都可以去感悟一下,体会一下。
当你一旦感悟到和扑捉到妙徼以后,那种全身性的意念融汇在宏观宇宙之中的感觉,那一生都没有体悟过的一种不可名状的现象,就容易比较真实地出现在我们内环境当中。解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掌握一些诀窍和方法,这会有利于我们加深或者逐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自然地解悟、顿悟开来。把这些方法结合到自己平时诵经和学习过程当中,对研究《道德经》这一“万经之王”,寻根问祖,是有帮助的。
虽然“道”可以用某些方式表达,但是可惜我们是在低维空间,对于多维空间的事物、现象、物质的表述,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也同样有这种深切的感受,所以也就用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么六个字,来表述道的根本特点。不要用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意识去曲解“道”的根本内涵。因为“道”确实是太博大、太深邃、太广泛、太细致了,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方法能够将它完整地描述出来。虽然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运用三维空间的思维和语言来形容它,作意识上的形容。但是一定要明白,我们所研究实践的和得到的成就,其实是非常小,只是世俗间的一般认识。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三维空间、低维空间世界里所完全能够拥有的。三维空间所拥有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仅是局部性的,不是道的全貌。
可名非名几人知
“名可名,非常名”,这是第二句,同样也是六个字。这个“名可名,非常名”是对上面“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的延伸。如果世人能够掌握它,那么它也就可以“名”。虽然这是给了一定的名称,或者说是解释,但是也不要用后天意识去理解,不要把它局限在三维空间,不要把它局限在有为状态,不要把它局限在主观意识领域。
跟上面所说的道理一样,虽然给了它以命名,但不是一般的名,这个名可用也不可用。因为这个名无法包容那么丰富的信息所蕴藏的内涵。我们到现在为止,科学发展到现在,也还无法用一种名词或者一种方法来涵盖道的丰富而巨大的信息量。所以,道虽然可名,但是一定要超越这个名的局限性,因为它不是常道之中、现实之中人们所理解的名。要超越、超脱这个“名”,不仅是在身心上超脱,在理性认识上,在对文字的解释上,都要解脱出来。不为相所惑,不为肉眼所见的文字、耳所听的语言所封闭、所束缚,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去把握住这个“非常名”。否则,很容易陷入一种咬文嚼字,擅断道德的可悲状态,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距离真道相距十万八千里。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个问题,老子继续展开来,谈到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名”,延续到了非常久远之前,在人们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来表述它的时候,那它就是一个“无名”的状态。当我们再深化再参悟它的时候,可以明白“道本无名,道本无言”那种状态;那种状态、那个环境只是一个开始。什么是“始”呢?如果简单的说,“始”好像是一个开始,但它又是一个根本,是一个最朴素、最原始、最初的一种状态。在那个洪荒之前,它就客观地存在着,宇宙大爆炸还没有形成,这一动的动式还没有产生,可以说就是个“始”。这个“始”字左边是一个“女”字旁,右边再加一个“台”字。在《解文说字》里,“始”是 “有女之初”之意。也就是说,女性还在发育之初之始。所以“无名天地之始”也是在指“道”。“无名”在这里也是描述“道”还在不具备名相的时候,也就是宇宙的根本。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名”指的是什么呢?也是指的这个“道”。无名也好,有名也好,实际上都是对“道” 的理念概念的表述。“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天地是万物,整个宇宙都是“物”,“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是根本。它一动便产生了淳德,但它仍然还是一种“道”。虽然说它是万物之母,但它就是“道”。将这个“始”和“母”连起来,它对我们了解这个“道”,体悟这个“道”,修证这个“道”,却是很重要的。在天地未生之前,在宇宙诞生之后,这么刹那之间的变化,经历如何的震动?你震动在大宇宙之中,还是震动在你的心?还是震动在你的腹?道的这种演化、变化与你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你如何从这些文字当中去感应天地自然对我们内部的再造?如何回归到淳德、玄德?好好思悟这些问题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抓住了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个根本,建立起一种信念,一种信心,一种哲学观,一种思维观,这样有利于我们掌握分析的方法,来体悟“道”、感悟“道”,从而知“道”、进“道”,从而证道、得道、了道。没有前面这几句话深刻地阐释道的根本,我们就无法掌握方法,也没有办法亲近它。
在道和德上,如果我们真实不虚地感悟到了,觉悟到了,你就会建立一个真正的正觉正念,也就不会被世间眼花瞭乱的各种学说弄得神魂颠倒。“道”就是这么简单,很朴素,任何语言形容都是多余的,只需要我们的心和身进入其中去实践、体悟、感悟,感而遂通。
无欲无心观妙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故”是承上启下的助词,可以译作“所以”、“因而”。“故”指的是什么呢?是说要了解这个“真常之道”,这个“道”的本意,这个“无名”,这个“有名”的本来面目,就需要“常无欲”。这个“欲”字,可以说点出了众生所以远离 “道”,丢失了德性的根本原因。真要做到了无欲,并且保持住这种无欲的状态,在这种前提之下,才能观到妙,知其妙。这个“欲”是遮盖我们先天慧性、先天状态的一种根本性障碍。能放下来,没有它,那就能心感体悟到“道”的奥妙。这个妙是极其丰富的,只有在无欲状态下,你就能够观微妙,观玄妙,观奇妙,观神妙,观仙妙。这是一种全面的观其妙。
“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是比较完整的深层次的观妙。这种“观”是指“心感体悟”,是第三只眼的观察,是心眼的通观,是第三只眼的局部观、局限观,是心眼的通观、整体观,前提是要在无欲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你要体悟大道,不仅要经常在先天状态下、在慧观状态下去心感体悟,去眼观心观道的奥妙,而且要从有为过渡到无为。
后一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欲”,就是说当你还存在后天,但是这种后天意识要控制在生理容许值之下,也就是说要建立在正觉正念的范畴之内,在这种状态下“观其徼”。对这个“徼”字前次我已经谈到了,在这里再深入说一下。这个“徼”字非常重要,它有一种“归”的意思,就是归属,分类归属;还有一种 “边”的意思,身边的边,侧边的边。这个“边”,我们解释它的含义,可以拿一个钢丝圈,左手右手拿住以后,把它扭成一个“8”字,将这个“8”字圈向中间一挤,将重合的两个边捆绑起来,它很容易就构成一个太极图。这个太极图是重合的,必定是两条边。也就是说,太极图中央的弦线肯定是两条边组成的,一个叫阳鱼的内边,一个叫阴鱼的内边。这个“边”可以说就是徼。你们每个人都去做一下这个实验,对我们体悟道是有帮助的。我们曾经反复讲过,你能突破太极弦,达到一种通灵达神的状态,自由地穿越在这两边之间,也就是阴鱼之边和阳鱼之边的封闭状态,你能破它,你就复归了道。也就是说,你把这个扭式已经翻转过来,使你手上构成太极图的这个钢丝圆复归到了○的状态,这个弦在你手里已经消失了。当它顺转的时候,一扭曲就构成了这个太极。因为太极是道之动,它一动就生成太极。那么要想回到“道”的状态,也要靠一种动,那就是复扭,把它扭转过来以后,使这个徼消失,回到无极状态,就归了道。
在听课的过程当中,要想产生这个力量,在有欲的状态下,就要把握住这个边,把握住这个弦,时刻都不要离开这个太极弦。我们曾经谈到过,既不要在阳波的颠峰去把握,也不要在阴波的最高峰去把握,过阴过阳都是错误的。必须在这个太极图的中央来把握,中央点是最稳定的,是能够解开阴阳二气扭转力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要修中、用中、体中、悟中?道理都在这个徼上面。把握住了这个徼的中央,边的中央,你也就学习好了、掌握好了“常有欲以观其徼”。
前人说:“无欲观妙,有欲观窍”。窍在哪儿?窍就在这个徼。要把它展开来,哪些东西属于徼?你的思维最接近突破三维空间状态的这种思想、感悟、体会,包括身体的“八触”,心灵的一种潜意识的产生,可以说都是在有为的边的基础之上,都是在这个徼线上。当你津津有味地去看一部电视或一部电影、一部小说的时候,你过度地用后天意识投入到其中的时候,这不是徼。但是当你有时候在似看非看,注意力不是那么专注的时候,而常常会有另外一种思维的出现,这种状态就是徼。这要逐步地学会分别。因为人类经常生活在后天环境中,也就是经常处在有欲的环境中,所以就很难一步到位地去进入无欲状态,以观其妙。那么“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成为我们必须要经常使用的一只法船,要借这只法船载抵彼岸。首先,第一站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状态,这两者都得把握好。所以老子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的版本有“此”字,有的没有这个“此”字,这都不太要紧。那么这两者指的是什么?“此两者”指的是妙和徼,不通过这个徼,就无法达到妙。所以说是“同出而异名”。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个“徼”说到底是一种微妙,只有通过微妙才能达到玄妙。微妙和玄妙可以说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看看太极弦中央的这条线,它的阳侧代表我们的后天,弦的另一侧内圆代表先天。如果将太极图的阴鱼看作是我们的另一空间,即肉眼不可见的空间,那么太极弦的这一条侧也是一条徼。这一条徼其中就有妙,通过徼的这个微妙,达到另一侧徼的玄妙,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说它是同出而异名,因为它在我们意识里都叫作玄。
众妙之门源空虚
实际上这条太极弦是一体两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拿太极弦来比喻这个玄,如果能解开这个玄,你就可以达到系统性大统一的观到“道妙”。因为它是系统性大统一性道妙的门户。要体悟自然真常大道,就必须要破弦,才能归一。这个一,这个道,都是出自于道的根本上,虽然名称有异,但是它所反映的实质,反映的内核都是相同的,“同谓之玄”。因为这个徼已经非常接近弦线,可以说已经跟阴鱼弦线同在一条弦上,所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整体地把握住,无为观其妙,有为观其徼;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立体的、执两用中式的、整体地把握住众妙之门,你才能得到道窍、道妙,从而步入知道、得道、证道、成道、了道。离开这个关键性的方法论,可以说都是异端邪说。不把握这个根本,有欲也好,无欲也好;徼也好,妙也好,都把握不住。不能背离这个原则,否则你就无法达到无极状态。
道是以一代万,要想亲近自然大道,就应该好好学习《道德经》。这部《道德经》用最简单的理论,已经把千种方法、万种方法、各种各类的方法都囊括在其中了,所以离不开它。由此可知,熟读了《道德经》,而且真正在体内修了德,当五德比较齐备的时候,一部《道德经》就足够你重返无极,登临大道。无论再造性命也好,再造身心也好;无论改造家庭也好,改造社会也好,那怕改造整个世界也好,都在其中了。因为道德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上西方科学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西方科学家反而要到两千五百年年以前中国祖先的理论科学当中,去找推动整个西方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呢?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科学都逃不过这个自然法则。当今世界的许多东西都是人的欲望、欲念把它逐步复杂化了。道本身是至简至易的,是一种非常平易简单的道理。但是由于人们有了欲望,所以才愈演愈复杂,愈推论愈庞大。什么都想搞清楚,所以就成了五花八门的科学,东一家,西一家,实际上都是在离道背德,成了大海上的一个个的孤峰小岛,根本没办法连接在一起。现代人类虽然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科技时代,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能把它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相反,国外的科学家反而发现原来这个基础在中国,在《易经》里面,在《道德经》里面,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人祖先的著作里面。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内环境的实践与变化。自古以来论述这个问题的书写了那么多,一部《道藏》看得令人头痛,非常的复杂。有人甚至穷毕生的精力去研究《道藏》,去读,去找,去钻,到底是精华还是是糟粕?对这种做法实在不敢恭维。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已经离道失德,太多太久,没有办法去真正地掌握“万法归一,一法代万;与其求万,不如求一”的法则。他舍不得既得的东西,他放不下,舍不得,所以自己给自己身体周围,给自己的心灵周围,筑上了铜墙铁壁,把自己封固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面,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迷,把自己的心和身封闭着。不知道去得这个一,不知道如何通过这个徼和通过这个妙,找到众妙之门。这个众妙之门一旦找到打开了,也就到简至易了。
我们再把这个原则颠倒过来看一看,也许就会发现这辈子白忙活的太多了,确确实实我们很多事情都在违背这个徼和妙而行持、而去做的。因为人类对这个德和道,失去的时间太远太久了。 “一心散开万事皆变“。你把这个中央中心点把握住了,把你的后天欲念放一点,把自私自利的追求心放下来,就会直趋佳境。
一经透心万经会
有的人把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名利地位已经看淡了,但是他把实践的方法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是不是欲望?也是一种人心欲望。这种欲望把心封闭住了,中央震动不起来;这个绳子没有解开,被绳索把心紧紧地捆住了,使体内的圆不能复归出来,也就不容易近道。如果真能够把这个看破,突破这个观念以后,再来感觉一下,是不是节节应手?是不是层层自然变化?
有些人说什么经直指心源性海,什么经如何如何。其实千经万经的内容都在《道德经》里包涵着,还要到哪儿去找?宇宙间的一切真理在《道德经》里已经说得干干净净,何必再去翻那么多经书呢?能把这一部经书读通,也就一通百通了。何须还把自己埋在经书堆里,埋在古纸堆里呢?希望大家都认真地读进去,而且能够展开来,和自己的内环境结合起来,不要玩文字游戏,不要寻章摘句,不要断章取义,要整体去读,整体去观。道德文化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是一种大统一的理论体系,不允许割裂开。必须尽快地恢复到无,从有复归于无,你才能真实不虚的全面把握。否则你再怎样去深入讨论研究,都是一种偏执,偏于有为的错误方法。
对第一章“观妙”,就讲解到这里。因为它太深太广,它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没有办法把它讲完全。看看历史上解释《道德经》的书,恐怕能够装满一个房子,解《道德经》的人也非常多。是否都完全解通、读通、符合真道了呢?那怎么可能呢?那是哑巴吃汤圆,各人心中有数。只可以借鉴,不能迷进去。最好不要轻易照抄别人的句子,要靠自己的灵感思维,读一点,识一点,悟一点,逐步地运用“道德经”深邃的、内在的、强大的与自然完全同步的能量,对自己的内环境进行再造。这才是我们真正学《道德经》、解《道德经》的根本方法。如果玩文字游戏,我们现代人玩不过那些专门玩笔杆子的人,他们文辞可以写得很漂亮,引经据典,牵强附会,长篇大论,但却是离题万里。
根据我读经的经验,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去读那些乱解经文的书。如果看到一种谬误的解释、错误的见解,而你又进入了一种先天状态在读经,在这种前提下,你肯定就像吃了一个苍蝇一样的恶腻味,要得半天才能恢复到良好的状态。所以说在读经的时候,要将自己的身场和心场调适到与经相吻合的状态。古人在读经时,先要洗手、漱口,甚至还要沐浴。虽然可能重视了这种外在的表现和调整,没有重视心灵的调整,但由此可见古人在阅读这些真正与自然大道密切连结的经文的那种虔诚,是何等的可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先不要盲目去看那些杂乱解释的原因。并不是怕你们多掌握了知识,而是说读经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有时候读经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照样读下去,也能够产生好的效果。为什么呢?因它主要的东西不在文字,而是在文义之中,在在文字所负载的场性中。要咀嚼出其中的味道来,要心灵同步上去,这样才能真正地更深入地解读经文,这也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大家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