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2013-10-17 08:14:34)
分类: 哲理禅思

http://s16/mw690/6a4ee05cgx6Dudvmt554f&690

【每曰一悟】

 证悟禅师诗为证: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山河大地尽是法身  (几年前的旧作)

我们每每乐山乐水,畅游五湖四海,游兴甚佳时,能否从这山水美景当中领悟到些什么,应该说来是十分有益的。

台湾作家林新居在他的禅理散文作品中写道,苏轼有一次畅游后借宿东林寺,与照觉总禅师谈论禅,有所省悟,黎明时分写了诗偈献给禅师:“溪声尽是长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从这首诗中可以了解到东坡先生至深的禅悟境界,如果体会不出“山河大地尽是法身”的真义,便不会写出如此高妙的诗来。东坡先生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的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他的很多诗词也都深入禅髓,如前面提到的诗句,把佛理禅意与“山色”、“溪水”融为一体,读来别具韵味,有一种空灵的感觉。

释儒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融合中已经水乳交融。中学学语文时我们就接触到了这方面的一些诗词,但那时只是感知其中深深的哲理,诗中浓浓的禅意却不太注意。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和苏轼的“溪声尽是长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只是摇头晃脑地读过,但却从未真正感受过那样的境界。

我去过江西和庐山多次,早就想去东林寺,但一直没有去成。我游过一些佛门名寺,刚开始时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去的。然一旦走进这些寺院,寺门里面不同于都市喧嚣的氛围总能引发我思索。我每当怀着平静的心情静静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时,那一张张善良微笑的脸庞就会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心里顿时感到温暖起来。有一次恰逢春雨绵绵,耳边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也成了美妙的音乐。只有亲身体验了这一切,才略微领悟到了“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的清宁与平静。

当今是一个喧嚣的、甚至有些聒噪的时代,都市的喧哗、生活的忙碌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的心烦意躁、迷茫而孤独,我们的心要有个歇息的地方,即使是片刻短暂的休憩,也是一种放下后的调整,便于汲取智慧与勇气,更容易理解“慈悲”的意义,更加懂得什么是珍惜和感恩。

我看过一本书,书中说的是有位儒者问禅师:“何谓禅法要义?”,“你听山泉琤琮声了吗?”禅师反问,儒者点头。“那么”,禅师微笑,“我一切都告诉你了”。是啊!透过自然的韵动,从自然山水的和谐里,我们学到、不,是发觉到,深厚的智慧原来就在我们的自性的真如里。是教我们学习如何去乐山,去乐水。感悟到我们就是山,就是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