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希望老兵写篇文章出来,老兵很谦虚,让我来写。那我就把这个发现和验证过程向网友们汇报一下。
按照西方埃及学家的解读,那尔迈调色板是被用来描述那尔迈国王统一上下埃及的。但埃及的统一在蝎子王(黄帝)时就已完成,前王朝时期的每位国王都是统治着整个埃及。调色板分为两面,一面描述戴着上埃及白冠的那尔迈;另一面描绘了戴着下埃及红冠的那尔迈。这件文物和同样在希拉孔波利斯发现的蝎子王权杖头和那尔迈权杖头一起,提供了对埃及国王的最早描述之一。调色板显示了许多埃及艺术的传统手法。埃及古物学者鲍勃·布莱尔(Bob Brier)把那尔迈调色板评论为“世界上第一件历史文档”。那尔迈调色板现存于埃及开罗博物馆(笔者2018年3月参观时有看到)。古埃及调色板通常是用作研磨化妆品(颜料),但是那尔迈调色板太大太重而无法用作个人的调色板,所以它更可能是有宗教用途的,专门地被制成神庙用品。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它被用来研磨装饰神像的颜料。
调色板上的埃及人形象(国王和仆人)是没有胡子的,而所有被制服的敌人都是有胡子。笔者曾经在网络上看到有西方网民提到,那尔迈调色板上国王是黄种人形象,而被制服的敌人是白种人形象,他感到有些紧张和不安。
调色板两面顶层的中间都是那尔迈的“王宫门面”名字(鲶鱼和凿子以垂直相交方式放置在一个王宫门面内)。 顶层两边则是对称的两个人面牛头像。 有学者解释其可能表示哈索尔女神,另有学者争议说这个公牛可能代表一个国王。
A面第三层是两个满脸胡须的裸体男人正在逃跑,或游泳逃跑,或代表躺在地上死了,有学者认为这两个逃跑的人是瓦沙的两个儿子。对于图画的解释,可以有许多种方式,不能肯定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两个男子头部的左边都有一个象形文字符号,第一个表示一个有城墙的城镇,第二个表示一种绳结,绳结有可能是一个被攻占城镇的名字。
现在我们来解释那个俘虏头旁边的铭文,应该就是他的名字。有两个符号,一个是鱼叉符号,音标w,一个是水池符号,音标sh。西方考古学家拼读叫Washa,老兵随认为跟汪芒市(或汪罔氏)读音接近。
随后,我查阅了汪罔两个古字。查到汪伯卣上“汪”字金文,如果不考虑三点水旁,汪字右边部分确实与古埃及的鱼叉圣书体符号接近。而罔字有甲骨文,嫣然就是那儿调色板上的水池符号。
根据百度词条上的汪罔氏解释:
汪罔氏,防风氏中国传说中上古人物,巨人族,他有三丈三尺高。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 (在今浙江德清县)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防风氏并不是一个小人物,他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换句话说,防风族其实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百度上的词条大多没有参考文献,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依据说防风族或汪风族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但确又跟古埃及学家解读的“荷鲁斯打败了沼泽之国的敌人”完全一致!因为水多,所以鱼叉符号再加上三点水旁,随成“汪”字。到此,我们可以看到,那尔迈调色板A面这个俘虏的名字象形铭文确实跟“汪罔”两个字非常相似,同时有语音W和生活于沼泽地作辅证(中国记载和古埃及学家解读的验证)。Washa,我们也可以理解成WangShi(汪氏)。
再来继续看那尔迈调色板的B面:
调色板B面第三层是两个蛇颈母狮头(或豹头)怪兽,两边是两个胡子男人用绳子套住母狮头似乎想把他们分开。两个长颈脖呈螺旋交叉,交叉构成的中间圆圈是调色板正面的中心,这里是用来研磨颜料的地方,但可能在那尔迈调色板中已经失去了研磨颜料功能。这种两个动物面对面以及螺旋缠绕描绘风格在美索不达米亚很常见。两个蛇颈缠绕交叉有不可摧毁寓意,可能也暗示了上下埃及统一。
下图是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乌鲁克时期一个圆柱形印章。这种蛇颈母狮头怪兽又被叫做“serpopard”。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尸体上方的文字铭文。老兵最重要的发现是这里的铭文就是“舫风”二字,他说小鸟旁边是风帆(寓意风吹动船帆和鸟飞?),所以这就是“风”字。
在后来文字解释中,经常把“风”和“凤”混为一谈,其实“凤”的原型是头戴王冠的荷鲁斯鸟:
而如果在鸟旁边有类似风帆(或门扇)符号,这应该都是风字:
(古埃及风帆符号)
那个小鸟符号与古埃及代表王权的猎鹰符号不一样,经过对比,这个小鸟符号可能是代表麻雀符号(有n的发音在里面),在古埃及语里有弱小、坏蛋的意思。麻雀和门扇组合什么意思?坏蛋准备开门偷东西?
(古埃及麻雀符号)
再说那个“舫”字,关键是对“方”字的解读。“舫”和“防”字形接近,且目前只查到有篆字,所以应该出现比较晚。那个船应该是渔船符号,音标是wh(也有W音?)。
(古埃及渔船符号)
不管怎样,老兵发现的这个“舫风”确实在字形上与那尔迈调色板上的这个被砍头的族群名字铭文很接近。调色板两面一对比,既有“防风”又有“汪罔”,这事情就不简单了,或者说巧合性非常小。
百度百科关于防风氏描述:
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广韵·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 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这是江南最大的湿地,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和大禹同时。《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防风氏和大禹是同时代的人,关于大禹杀防风氏有很多文献记载。如百度词条上列出了《史记》、《国语》、《竹书纪年》、《路史》等典籍记载。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记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典籍记载明确,大禹在涂山之会(或会稽山)时杀防风氏立威,从而建立夏朝。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实际是努比亚系)。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左传·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史记》中没有关于涂山之会的记载。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现在已经确证了建立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那尔迈就是大禹,如果著名的那尔迈调色板果真就是大禹杀防风氏的历史记录?那这就非常合情合理了!对照古埃及,“防风氏”应该是居住于下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从两河流域迁徙而来的炎黄部落是从红海上岸、最初在上埃及发展的,并逐渐向北与古利比亚人(闪米特白人)争夺下埃及。最初应该是炎帝部落征服了古利比亚人。炎黄统一之后,闪米特系的防风氏部落可能一直不愿臣服,最后大禹借口涂山之会时防风氏迟到,而杀了防风氏。再对比那尔迈调色板,“汪罔”是那个俘虏的名字,所以“汪罔”实际是防风氏的首领名字。而那些被砍头浮雕上方铭文“防风”,实际是这个部落名字。这样,对比古埃及考古事实,我们又可以澄清“防风氏”和“汪罔氏”两个名字混淆不清的问题。在古埃及前王朝早期,古埃及人就乘帆船到达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现夏朝》另一项重大发现就是证明良渚文明是由从前王朝到古王国时期的古埃及人不断迁徙东亚所创造。近些年中国考古发现,良渚文明以浙江余杭良渚古镇为统治中心,范围涵盖整个太湖流域,西到安徽马鞍山当涂一带,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大禹、夏后氏、涂山之会、防风氏等传说,应该都是由迁徙而来的古埃及人所带来并在当地传承至今。
下面继续更多关于那尔迈调色板问题的探讨(写于2015年)。不敢兴趣的可以直接拉到文后,考虑一下是否打赏。打赏的费用我准备下次去良渚时请老兵客。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Zrj2ZHAMHblb7e8icyT5enh0GDhKbShZNpc2OeJArhxTtNqp9xYUGl0T4wbRCtWMJgSHa7eiaK8Ke6EcTtlxLw/640?wx_fmt=png
那尔迈调色板反映的文化风格与同时期苏美尔文化高度一致。在苏美尔乌尔王朝时期的一位皇后墓中,出土有一个精美的牛首竖琴(箜篌的一种),约公元前2600年前,竖琴下部音箱正前方的绘画与设计风格与那尔迈调色板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总体结构设计也是分为四层。
对比乌尔竖琴和那尔迈调色板最上一层设计,可以发现设计风格是一致的,为取材于武士斗双狮设计,在乌尔竖琴图案中,中间一武士拥抱双牛,在那尔迈调色板中,则因为把顶层空间缩小了,中间用那尔迈的名字替代人物雕像,两边仍然是用两个牛头,仍然隐含着武士或国王斗双兽设计。【这种隐含设计在商周青铜器上也有很多表现,这里不展开论述,在将要出版的笔者新书中有较为详细的系统论述。】
而在那尔迈调色板顶层牛头设计中,与格尔津文化时期的格尔津牛头调色板类似,二者应存在文化上的继承关系。在之前叙述中,认为格尔津时期就是对应于炎帝神农时代。而格尔津牛头调色板很可能就是代表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符号。因此那尔迈调色板顶层中的双牛头设计或与炎帝也存在关系。
讨论:如果以上古埃及学家的猜想结论成立,那么实际上杀汪罔氏的应该是炎帝。那尔迈调色板确实是大禹所制作,但只是追踪记述炎帝的功绩。这个追溯就是由那个仆人拿凉鞋来体现的。不过,笔者仍然不敢确定。因为那尔迈调色板上戴红冠的大人物前面有那尔迈的名字(B面),但杀汪罔氏的A面戴白冠大人物前面没有出现那尔迈的名字。不过,由于这个调色板可能一直被古埃及人作为圣物保存,后人在传说中可能认定了是大禹杀了防风氏。
最后,再次感谢老兵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