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的辉煌正是由六卿几个家族历经十几代励精图治奋斗的结果,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华夏民族精神,这一点,无疑是华夏民族绝无仅有的。
晋国六卿,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回国后建立的军事政治制度,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抵御戎狄、南蛮的入侵,捍卫华夏文明。
晋平公以后,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并非鬼方)、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晋定公时,范氏、中行氏衰落后,取消中军,六卿改为四卿。晋出公时,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最终实现“三家分晋”。
范氏之先为祁姓,隰叔侍晋,为士师(法官),以之为氏。后士会封于随邑,部分为随氏;又封于范邑,部分为范氏。士囏仕秦,立刘氏,汉高祖乃其后也。
第一代:隰叔
第二代:士蒍(杜隰叔子,别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子)第三代:士缺(士蒍长子)、士榖(士蒍幼子)
第四代、士会(士缺子,别为随氏、范氏)、士穆子(士缺嫡子)、士朔(别为巩氏)
士缺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立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汉书》:“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汉书.高帝纪》则注载有:刘清“曾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徙丰。”
第五代:士燮(士会子)、士鲂(士会幼子)、士渥浊(士穆子子)、士雃(士会子,别为刘氏)、士富
第六代:士匄(士燮子)、士弱(士渥浊子)、刘明(士雃子)
第七代:士鞅(士匄子)、士瑕(士弱子)、刘远(刘明子)
士匄子,别号范宣子,是春秋时晋国的中军元帅,其四世孙有范蠡,十四世孙是为秦国奠定霸业的魏人范睢相国,五十三世孙为范仲淹。
第八代:范吉射(士鞅子,别号范献子)、士弥牟(士瑕子)、刘阳(刘远子)
范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出奔齐国。
刘姓其他来源:
- 姬姓刘氏: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因以为氏。
- 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chū)膢(lǘ):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
- 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
- 娄敬,西汉初齐国卢人,
刘邦赐姓改名刘敬。 - 匈奴刘氏: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
独孤刘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
沙陀刘氏: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 其他留、侯等等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