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通报:内蒙古大堡山战国晚期匈奴形成时期的古DNA

吉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该文研究内内蒙古呼和浩特南的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古代DNA。该墓地发掘于2011年,据发掘者推测是一处战国晚期的赵国(前403年至前222年)墓葬。


该墓地共清理墓葬共51座,均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但墓向不一,主要以南北向为主,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东西向墓葬。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不同墓向中所埋葬人的人种特征有所不同,南北向墓中埋葬的为古中原类型的人群,东西向墓中则为古华北类型的人群。葬式均为单人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共采集人骨标本共44例。此外,大堡山墓地出土了“明上印“和”正行亡私“印两枚铜印,被认为属于战国时期晋系私人铜印。大堡山墓地的相对年代为战国晚期,碳十四检测结果显示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10前左右(距今2200年前)。


该墓地共清理墓葬共51座,均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但墓向不一,主要以南北向为主,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东西向墓葬。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不同墓向中所埋葬人的人种特征有所不同,南北向墓中埋葬的为古中原类型的人群,东西向墓中则为古华北类型的人群。葬式均为单人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共采集人骨标本共44例。此外,大堡山墓地出土了“明上印“和”正行亡私“印两枚铜印,被认为属于战国时期晋系私人铜印。大堡山墓地的相对年代为战国晚期,碳十四检测结果显示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10前左右(距今2200年前)。
大堡山墓地正处于北方匈奴文化带最终形成时期。匈奴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该研究论文报告该墓地古代人群的线粒体单倍型类群可归属于:B,D,F,G,N9a,Z和
M*这7个单倍型类型。在获得的20例样本中,D型有5例,B和G各有3例。在北方人群中常见的A和M10母系单倍型未有发现。
分子差异度分析显示大堡山墓地人群与古代仰韶文化人群、秦始皇劳工人群和陶家寨人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下图是大堡山古代人群与现代人群主成分分析对比图。大堡山人群与东亚人群尤其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但同时也显示了该人群与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群和中亚地区人群的遗传距离较近,甚至小于与南方汉族的遗传距离。
体质人类学中大堡山墓葬中鉴定出9例男性,只有5例样本获得扩增产物可进行单倍型类群的划分:3例O型,1例N型,1例C型。
后一篇:南阳王姓蒙古族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