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种人起源和文明传播猜想
(2016-07-28 22:31:27)玉器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显著特征,其产生年代久远,与欧亚大陆北方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细石器文化产生和早期黄种人群有极大的渊源关系,黄种人生理特征似乎也是为适应寒温带气候而进化的。在1.7万年前的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谷的Afontova Gora遗址,就发现有最早的玉璧和三联孔玉器,具有玉器起源特征。这种三联孔玉器在红山文化和安徽凌家滩文化中也都有发现。大约1.6-1万年前,存在以克洛维斯-梭鲁特-Afontovskaya文化为代表特征的第一波次全球性文化传播现象。这时期传播文化人群主要是通过发展细石器矛刃枪头猎取猛犸象等大型哺乳动物。在狩猎文化时期,表现为枪头和骨针的发展,从欧亚大陆传播到美洲,形成美洲早期的克洛维斯(Clovis)文化。
细石器文化人群在中国北方也比较活跃,推测中国东北兴隆洼玉器文化产生与他们存在传承关系。红山文化的前身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前,其在Afontova Gora遗址玉器起源与中国新石器文化玉器之间可能扮演了极为重要过渡传承角色。苏美尔人是否有玉器文化未知,古埃及人同样有玉器文化,且制作工艺高超精湛。古埃及人可能认为东方某地是他们祖先之地,不仅因为人种相似,而且也存在相似的玉器文化,兴隆洼-红山文化在联系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与中国新石器文化产生过程也扮演有极为重要的角色。印第安人也爱玉,有玉面具,甚至有更早的翡翠,美洲玉器文化与兴隆洼-红山玉器文化也有共同的源头
可能是气候变化或过度捕猎原因,一般认为猛犸象大约在1.1万年前基本灭绝。象捕猎猛犸象这样的大型恐怖动物,非一两人所能为,需要团队作战,显然这锻炼了捕猎猛犸象人群的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这为该支人群转型从狩猎率先进入农业社会提供了社会组织基础。本书猜想欧亚大陆北方的狩猎猛犸象的人群正是在寒温带进化出来的早期黄种人群。这时他们开始转向主动驯化一些动植物为食物来源。“黑头人”苏美尔人被认为来自“东方某地”。大约1万年前左右捕猎猛犸象人群中一支自中亚经伊朗到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定居,他们可能就是苏美尔人的祖先,他们驯化动植物,转型农业,学会灌溉,产生彩陶文化,社会组织开始,城市开始建立,文明逐步产生,并向全球进行第二波次文明传播,催生各地新石器文化兴起。据调查目前已知人类所驯化的绝大部分家畜、蔬菜和农作物均是古苏美尔-埃及人所驯化,其中半数以上蔬菜和农作物还出自于印第安人之手。这时期苏美尔人的“鹰翼太阳轮”代表了虞夏文化的产生,华夏人概念开始在古埃及人那里形成完善。新石器传播过程,除了农业文化的传播,还伴随有巨石文化的传播。英国的巨石阵和中国东部海岸沿线大量的石棚文化现象,都是这一时期中东文明人群全球传播的产物和物证。
4500-3000年前左右期间,是人类第三波次全球文明传播阶段,同时也是以青铜为特征的文明传播阶段。这个时期古埃及人开通亚洲到美洲的海陆交通线,以人面岩画像为标记。少量青铜文明人群迁徙到各地,通过征伐或文明吸引土著人群,成为当地的王族,由此开始形成不同的各民族和国家,国家与民族界限开始形成,并开始互相征战。人类进入各个民族和国家竞争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中国殷商系被周人推翻,部分殷商后裔迁徙美洲。金属冶炼技术也传到美洲,但由于美洲缺少锡矿,在美洲主要以铂合金取代了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