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调色板是中国砚台起源

标签:
调色板砚台古埃及墨汁文房四宝 |
分类: 古埃及与华夏 |
古埃及前王朝时期最重要的考古万物一种叫调色板的石板。前王朝中到晚期的调色板,是考古学发现的人工制品。埃及古物学家认为其最初是用来研磨一些化妆品颜料,供脸和身体化妆用的,所以又叫“化妆调色板”。
但是从前王朝时期一些陶罐上用墨汁涂写的象形文字符号上,可以看出墨汁甚至类似“笔”的用来书写工具已经出现。古埃及人的墨汁是怎么来的呢?正是这种调色板很可能主要是用来研磨墨汁的,与中国砚台功能应该是一样的。西方人不知砚台为何物,所以以为是化妆用的调色板。实际上这种调色板很可能正是中国砚台的起源。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和墨为一对,笔和纸为一对,均起源自古埃及。
最早有形状的古埃及“化妆调色板”来自于巴达里和阿姆拉特时期,呈矩形或菱形,装饰较少。埃及古物学家认为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晚期出现的装饰性调色板已经失去了这个“化妆”功能,变成纪念、装饰或仪式品。非装饰性的调色板通常做成动物的形状。除了个别例外,调色板几乎全部是由泥沙岩做的,巴达里文化时期最初使用泥沙岩制作“化妆调色板”。涅伽达文化II期出现了许多动物造型的化妆调色板,有鸟、鱼、乌龟,也有哺乳动物。在涅伽II期晚期,调色板变得更加复杂。涅伽达文化III时期,调色板的符号象征意义最终胜出了其实际的功能,并且更加精美。涅伽达IIIab时期调色板迅速从动物浮雕象人物浮雕转换,并更多集中于反映王权。国王最初是用动物符号来表达,比如公牛。许多调色板是在上埃及的希拉孔波利斯发现的。到第一王朝法老阿哈(Aha)时,装饰性调色板消失了。
下图为上面有用墨写的古埃及前王朝时期Ka王名字的一个圆柱形罐子。这是5200年前左右的墨宝!他的统治年代在公元前3200-前3150年左右。他的名字是在王宫门面里面有一个举起的双手,当他举起双手方向朝下时,此时他的名字不念Ka,而是念做“Sekhen”,听上去与“舜”发音类似。实际上他就是舜,他的前任是Iry-Hor(尧)。
(此文摘自正在撰写《鹰蛇之夏》片段,未经同意,转载请勿用于商业和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