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通报:3000年前西周横北倗国古DNA代表了北汉基因结构的形成

标签:
基因结构西周汉族北汉匈奴 |
分类: 华夏文明起源 |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25676#pone.0125676.s006
Ancient DNA Reveals Tha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Was Shaped Prior to 3,000 Years Ago
- Published: May 4, 2015
- DOI: 10.1371/journal.pone.0125676
基于对山西绛县横水北西周倗国墓地、鲜卑和匈奴古DNA,以及现代汉族和少数民族母系和父系基因结构分析,吉林大学论文作者认为西周倗国古DNA基因结构最接近现代汉族,由此认为北方汉人基因结构在3000年前的中原已经形成。
下图是在论文原图基础上加上进一步的汉字分析:(族群示意图)
下图母系mtDNA和父系Y主成分分析表明,横水北倗国古DNA结构最接近现代汉族:
3000年前华夏族主导与土著融合,到汉代,汉族形成!现代族群分析表明Q-M120特别地是与汉族关联的特征单倍群。
O3-002611 匈奴扩张(南匈奴,五胡匈奴所建前赵、大夏、北凉,呼延)
O3-F444 鲜卑扩张 (慕容、宇文、段氏)
O3-M117 蒙古扩张
姬周家族是华夏族的主导者,来源于古埃及(夏),中国上古史实际上就是姬周家族记忆的古埃及史!“三皇五帝”那是夏(古埃及)人的祖先。本土的历史有据可靠可信的只有3500年左右,史书记载的华夏5000年其前面“三皇五帝”等故事部分是发生在古埃及。奉劝复旦李辉等O3种族主义痴迷者莫再继续YY,否则以后更加伤身。
附原始数据
mtDNA单倍群频率(古代横北、匈奴、鲜卑和现代人群比较)
注意横北母系也有mt-Z类型,该类型在西周少陵园古DNA高频,推测可能是伴随父系Q-M120从古埃及迁徙而来的母系类型之一。mt-Z在殷墟中也有存在,是否为商周联姻还需要观察。mt-Z在横北频率为3.13%,横北父系确实已经大规模与土著女联姻,比如倗伯自身就是Q-M120,而其母亲即为土著mt-F。现代人群中
mt-Z高频省份:上海(12.5%)、福建(7.41%-这个可能与鲜卑人群有关系,Lamadong鲜卑古DNA有5.88%,而鲜卑母系mt-Z是否与汉匈和亲或者鲜卑王子娶汉公主故事有关)、湖北(7.14%)、江苏(5.97%)、安徽(4.76%)、甘肃(4.44%)、山东(3.95%)、辽宁(3.92%)、云南(3.39%)。mt-Z在现代汉族中分布频率与
Q-M120分布情况很接近。而以前认为可能的
下图可以看到匈奴和北方少数民族母系CD系高频,而两个地点鲜卑古DNA,一个表现出CD系高频,一个表现与南汉和南方少数民族类似的BF高频,反映了鲜卑至少有两只来源,一直与匈奴关系密切,如可能属于李陵后裔的拓跋鲜卑,另一支为南方O系来源的鲜卑,如慕容、宇文、段氏鲜卑,之前有博文推测鲜卑父系主要为O3-F444。而横北倗国的母系结构与现代北汉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族mt-D比横北略高几个点,应与北方民族南下有关。倗国的M*在现代汉族中大幅度下降,推测倗国M*当中是否有M11? mt-M11也有很大可能性源自于古埃及,之前我有推测M11是否源自于古埃及王族母系,北非地区分布的mt-M成分目前是标注为M1。值得关注。论文给出的8个mt-M*样本中,其中4个对应父系为Q1a1,2个未测出Y,为Q1a1对应的最多母系类型。如下红柱所表示。
以图为M下的分布,其中M1在中东和非洲有分布:
Y单倍群频率 (横北和现代人群比较)
在父系方面,横北与现代北汉相比,明显特征是Q1a1以及O2*、O3*大幅度下降,其中Q1a1从40%多下降到现在的平均3-8%左右(北汉河南8%、甘肃5%、山东3-5%、安徽4.55%、内蒙4.17%、新疆3.92%),而所谓O3的三大支则大幅度上升。显然与北方民族南下有关,父系扩张显然比母系要大得多。论文中给出O3样本,其中O3-M324有
4个,O3-P201有7个(O3三大支的上游类型)。未见到有现代汉族中的O3三大支。
附:五胡乱华到隋初真正汉人能占5%么?
转一个天涯的帖子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66974-1.shtml
汉族人口真正大减少是魏蜀吴三国近100年末世动荡时期的事情,人口从东汉最高5000万减到三国末年800万左右;
据后面所附资料,胡族到西晋建立前则共迁入870多万,塞外留的想必更多,感觉此时中国人口中胡人已占多数;
后面再加上西晋八王之乱16年,汉人又减少了很多,西晋胡人夺权不过是顺其自然而爆发的事情,后面后赵皇帝石勒大规模屠杀汉族、五胡屠汉,再后面冉闵政权虽占据几省征兵最多却仅有11万,等冉闵死后,汉族再次遭到屠灭,而南迁的汉人也只有90多万,感觉此时,真正的汉人在北方不会留下多少,感觉有几十万不错了;
到公元589年,南朝陈灭时,北朝人口是900万基本是胡人,塞外估计也尽是胡人应有几百万,而南方总人口只剩200万,里面感觉至少有一半是少数民族。
因此,这时,全中国真正的汉族感觉能剩5%左右,后面蒙古、满清入关又是大屠杀,胡人血统也在继续增加!
总言之,如今,真正的汉族恐已不复存在!在胡族中,感觉最强大,人口最多者为鲜卑,因此,最终取得胜利果实的,自然也是北周和隋唐政权,他们也都是鲜卑血统。
附:
1、资料表明:“……此外,《晋书》卷2《文帝纪》载曹魏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迫使魏帝封其为晋公、相国所下诏书中,曾对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者的数量作过估计,称:“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稀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高敏先生倾向于认为这个数字是可信的。他认为:“总而计之,魏晋南北朝北方的内徙少数民族人口,虽无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却也不会相差太远。”……”
2、“……匈奴最早内徙,至汉末已散居山西(并州)一带;羯为匈奴别支,居於并州、污庭。匈奴与羯的民风勇武,骁勇善战;曹魏更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至於羌氐,早在汉时已叛服不常,为半耕半牧的民族,并保留酋长制。惠帝末年,凉州、益州杨千万、齐万年之乱,便是由氐、羌人领导。诸族内徙中原,情况十分严重。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惠帝时的江统亦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3、“……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东、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