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古学家证实汉民族为“混血民族”,Y-DNA构成解析汉族融合过程

(2014-05-25 14:02:06)
标签:

汉民族

汉族

体质

混血

蒙古人种

分类: 华夏文明起源

 

吉林大学考古学家证实汉民族为“混血民族”

2014-04-18 10:54 来源:新华网  我有话说46人参与

  新华网长春4月17日电(记者孙阳陈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近日向记者透露,该中心正在进行的《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证实,汉民族为多民族融合而来的“混血民族”。

  朱泓告诉记者,该项目以中原地区出土的人骨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两年多的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原地区汉族体质特征古今差异明显,并从宋代开始进入“混血”状态。“这两点发现从生物考古学角度证明,汉民族确实为多民族融合而来。”这一研究成果为丰富中国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各个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等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积累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科学证据。

  据介绍,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现今当地汉族体质特征差异较大,反而更趋同于今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省份汉族。“经过几十个遗址、数以千计的数据测量得出,古中原类型人面部具有‘低面、阔鼻、低眶’的特征,与现代北方汉族面部狭窄而高,鼻宽、眼眶宽度和面部扁平度均为中等形成反差,”朱泓表示,“中原汉民族面部特征的古今差异表明,古代汉民族必然在某些阶段经历过其他民族血统的融入。”

  经研究发现,从前秦时期至汉代,中原地区居民均属于古中原类型。但从宋代开始,当地汉族体质特征开始偏离该类型,出现了较大的遗传学距离,显示出更为混合的体质性状。朱泓说:“混合体质性状的出现,是因为宋墓里的人骨,在原有古中原类型基础上,接受了较多来自其他族群的遗传学因素,包括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的古代戎狄族群,也就是融合了其他古代民族。”

  朱泓表示,汉族以古华夏族为主体、由历史上多个民族融合而来,这已是一般常识。但以往的研究多以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脉络形成并不精准。此次依托生物考古学的考察,汉族为“混血民族”已被证实,意义重大。

  据介绍,《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考古学考察》2011年立项,以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各地区古代居民及动植物遗存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学形状为研究重点,意在探索各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http://img.gmw.cn/pic/content_logo.png

原新闻地址:http://tech.gmw.cn/2014-04/18/content_11071273.htm

 

 

本博过去两年大量文章从分子人类学和比较文化角度已经基本剖析汉民族融合形成过程及各Y单倍群类型主要来源和构成(http://s11.sinaimg.cn/orignal/6a4e1c6ftc1b70a33648a&690):

 

族源 Y单倍群 估计约占现代汉族比例 来源和年代
古夏族 Q-M120 2-8% 前1200年来自于古埃及-夏-周人经中亚新疆路线迁徙到中国西北。蒙古人种(黄种人)体质
古华族 Q-M346,D1
Q-M120
1-2% 苏美尔人后裔殷商系早期殖民东亚(三星堆、凌家滩、红山等),蒙古人种体质;
早期古埃及人沿东亚海岸殖民(良渚-越国),蒙古人种体质。
古中原 O2*,O2a,O2a1,O3* 5-8% 西安半坡等(类华南人种体质)
古北方 N   红山等,蒙古人种体质
古东夷土著 O1,O2 5% 江淮等地(类华南人种体质)
百濮、荆蛮 O3   湖北、湖南、贵州等地,春秋、战国、秦汉时融入
秦汉汉族 混血 <20% 古华夏族+古中原+古东夷+荆蛮融合(上层蒙古人种体质,普通民众以类华南体质居多),汉末三国时长期战乱导致汉人口最低可能只剩70-90万
昆夷、昆戎、蜀方 O3,C*   秦汉三国时融入
百越(瓯越) O1   主要是长江以南,春秋、战国、秦汉时融入
五胡

R1a1 - 斯基泰-匈奴后裔
O3-M134 - 鲜卑
N
C3

D1 - 氐

  戎狄,五胡乱华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入
氐羌 O3*,D1,D3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融入
宋朝汉族 混血   经历五胡乱华和鲜卑汉化,北方系大举内迁,汉族由古华夏+古中原融合的偏南方体质类型转向更多偏北方类型。
蒙满 O3,O3-M117,C3   蒙满两次全面殖民中国
现代汉族 混血   元初,北方汉人损失90%。经历蒙满殖民,O3系获得所谓“最后胜出”,在北方O3约占现代北方汉族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