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论文通报:Q1a子类型揭示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之间古代联系

(2014-01-21 11:21:34)
标签:

科里亚克

美洲

卡尔梅克

冰期后

q1a

分类: 分子人类学研究

2011年人类基因杂志(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 56, 583–588)发表文章: 

Ancient links between Siberians and Native Americans revealed by subtyping the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 (http://www.sjdimond.us/M3 ancient links.pdf

通过研究Q1a子类型,揭示在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的古代联系

 

数据:东北亚16个族群共885个Y个体样本。

详细分布如下表:

 

研究论文通报:Q1a子类型揭示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之间古代联系

 

Y-Q子单倍群类型发现4种:

  • Q1a*-MEH2, 四例发现于科里亚克人(10.3%)。
  • Q1a2-M25, 该类型以前发现于伊朗Iranians, 土耳其Turks, 维吾尔Uygurs, 乌兹别克Uzbeks and
    汉族Han,这一次卡尔梅克蒙古人中发现一例(1.7%)。
  • Q1a3*-M346,主要发现于讲突厥语的Tuvinians(图瓦人) (38%), Todjins (38.5%), Altaians
    (25.8%), Sojots (7.1%) and Khakassians (6.3%), 只有1例发现于讲蒙古语的卡尔梅克人中。
    Mongolic-speaking Kalmyks (1.1%)。
  • Q1a3a-M3,两例发现于讲突厥语的Evens人(3.2%),他们居住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

 

下图显示根据10 STR值做出的三个簇的网络图,圆圈大小和数字代表聚合样本数:

研究论文通报:Q1a子类型揭示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之间古代联系

 

翻译原论文观点结论:

  • 西伯利亚Q1a3*年龄:以前的研究显示南西伯利亚的R1a1-M17年龄是(11.3±3.2 Ka千年),最老年龄可以到中石器18ka。而南西伯利亚的单倍群R1b1b1-M73年龄是(18.2±10.5 Ka),最老年龄估计到(22.9±9.3 Ka)。与之对比,南西伯利亚的Q1a3*-M346却要年轻得多,只有(4.0±1.25 Ka)!然而如下表,根据Zhong等论文显示,中国和巴基斯坦北部的Q1a3*分离年代却要高得多(17.8±4.1 K)!研究论文通报:Q1a子类型揭示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之间古代联系
  • Q1a3*-M346与美洲Q1a3a-M3分离年龄:在以前的研究中,南西伯利亚的Q*年龄为17.7ka,蒙古Q*年龄在15.4ka。根据Zegura等人的研究,南西伯利亚和北亚的Q*与美洲土著Q-M3的分离年代在17.2±4.6 K。在本论文中,南西伯利亚Q1a3*与美洲土著Q1a3a-M3分离年代估计在13.81±3.88 Ka。因此这指向Q迁徙到美洲非常近的时间。这暗示Q是在末次冰期后经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但这里问题是冰期后西伯利亚是否存在Q1a3*-M346。我们能够报告西伯利亚与中国/北巴基斯坦的Q1a3*-M346的分离年代在15.29±5.49 Ka.
  • 西伯利亚东北部族群Q1a3a-M3的来源:根据Karafet等人论文,之前Q-M3在西伯利亚的爱斯基摩人、楚科奇人、埃文人中都有低频发现。作者认为西伯利亚东北部Q-M3可能是从美洲阿拉斯加向西伯利亚的回流。主要理由是埃文人Q-M3的STR簇在现代美洲土著中也存在。
  • 科里亚克Q1a*的类型:居住于鄂霍次克海沿岸的科里亚克人有10.3%的Q1a*-MEH2。他们的年龄只有1.0ka,这可能是一新的没有给出标记的类型。然而这个簇与格林兰岛的Saqqaq文化时期(4.75–2.5ky)的一个样本非常接近。在Saqqaq文化研究中认为,Saqqaq人迁徙到美洲的时间约在5.5 Ka。科里亚克Q1a*可能代表了一种古代基因成分,它把格林兰岛、北美和东北亚联系了起来。科里亚克和尤卡吉尔人(Koryak/Yukaghir)的 Q1a*-MEH2分离年龄约在3.5±1.5 Ka, 是在Saqqaq文化边界范围内。

 

本博评论:

  • 很多人不知道汉人中有不少Q1a3-M346存在。这与某些方面对汉人Q研究不重视甚至故意掩盖弯曲造成的。
  • 在某些人舆论误导下,很多O-YY们只知道“Q来源于西伯利亚”,却不知道汉人和南亚地区同样存在大量的Q1a3*,并且年代远比西伯利亚的Q1a3*“古老”。但在某些“权威”的误导下,就这样把本源来颠倒。
  • 这次研究的南西伯利亚885个样本中仍然没有发现汉族中Q主流类型Q-M120。
  • 卡尔梅克蒙古人中有一例Q-M25,还有一例Q1a3*-M346,在另一份研究数据中,卡尔梅克蒙古人中还发现有4例Q-M120,显示卡尔梅克蒙古人族源与Q关系复杂。而南西伯利亚的Q1a3*-M346主要存在于讲突厥语的人群中,显示突厥人与蒙古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 与另一个基于mtDNA的研究一样(参见:《从几个古人类DNA再看冰期后mt-M系对西伯利亚重新覆盖》),该文也认为西伯利亚东北部的Q-M3来源于美洲回流。本博对此种观点持坚定的否定态度。实际上这正是Q-M3非常晚近历史时期才迁徙到美洲的证明。我很早就把印第安人Q-M3与殷商联系了起来。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2000多年前的新疆匈奴墓葬也发现有几例Q-M3,显示殷商系被姬周推翻后,殷商贵族北逃后其后裔扩散于北亚和西伯利亚,后来部分后裔也融进匈奴贵族王庭。这也与西伯利亚的Q1a3*的年龄只有4000年左右范围相接近。
  • 科里亚克和格林兰岛的Q1a*,推测与古埃及人探险队遗留有关。(参考:《格陵兰岛Q1a冰人或是黄帝时代探险遇难者》和《发源于古埃及的格拉夫顿文化扩散与Y-Q系扩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