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古人类DNA再看冰期后mt-M系对西伯利亚重新覆盖

标签:
维达人西伯利亚古人类母系美洲 |
分类: 分子人类学研究 |
接上篇博文,关于西伯利亚MAL'TA和AFONTOVA
GORA两个地点的古人类DNA(年代分别是2.4万年和1.7万年)的研究来自于Eske
Willerslev的论文,是在一个会议上做的展示。他的论文可能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对我们理解史前西伯利亚是一个重要突破,对理解末次冰期之前(pre-LGM)人类如何通过无冰走廊迁徙到美洲都导致重新评估。下面部分内容结合《人类起源学(ANTHROPOGENESIS)》的简报:《ANCIENT MAL’TA AND AFONTOVA GORA DNA
AGAIN》再做综合分析。
1 母系mtDNA-R系的更早广泛分布发现确证
MAL'TA样本的mtDNA为hg U,Y-DNA为hg R,AFONTOVA GORA的样本mtDNA为hg R*,Y-DNA为hg Q1a1-F1215。这些结果与在俄罗斯中部发现的3万年前mtDNA-U2一致。这表明西欧亚世系(Y-R)在pre-LGM之前时代可能更加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也包括东欧亚。这同时也支持在北京田园洞发现4万年前的mtDNA-B的分布。mtDNA hg U、R*、B都归属于宏大的5万年前的mtDNA单倍群R系下。说明mt-R系在过去曾经比现在分布更加广泛!
我在博文《mt-M系黄种线粒体基因对mt-LNR系的全球覆盖》一文中根据mtDNA-R下的类型F、B等分布于东欧亚,而HV、UK、JT等分布于西欧亚,以及mt-R要比mt-M系年龄要早1-2万年等特征,首次提出mt-R系先扩散于欧亚大陆,其后以中亚为中心的黄种母系mt-M对欧亚大陆有过重新覆盖的过程等观点。而这些古DNA数据进一步支持这个论断!
在博文《 研究论文通报:地球冰期后北亚的mtDNA C和D的起源和扩散(黄种人扩散相关)》,介绍了2010年的一篇研究论文,该论文证明今天西伯利亚和北亚地区高频的mt-M系来源于末次冰期之后(post-LGM)之后的重新扩张,其文章结论:“很显然,旧石器时代的人群没有遗留任何一个遗传标记给现代西伯利亚人群,北亚地区现代人类开始出现于4000多年前。西北利亚地区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最可能的殖民路线。”
在《“火星女生”与mtDNA-B 的故事》博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田园洞人的mtDNA hg pre-B确实没有后裔发现。结合1.7-4万年前的西伯利亚、俄罗斯中部和北亚的古人类mtDNA来看,显然在pre-LGM时代,在西伯利亚和北亚的广大地区分布mtDNA全部是mt-R系。这些古人类很可能没有能幸存过末次冰期。而在冰期之后在中亚兴起的mt-M系黄种集团开始扩张,并在4000多年前才开始重新从南向北殖民西伯利亚和北亚。而对亚洲南部而言,显然mt-F、B、R9等这些mtDNA hg R系下的单倍群更早扩散分布,理所当然属于“老亚洲”,而今天北方地区这些单倍群分布应属于post-LGM之后南方重新北进人群的后裔。
2 MAL’TA人常染基因暗示到美洲的迁徙途径
根据《简报》分析:“在Willerslev的报告中,另外一个吃惊发现是MAL'TA样本的常染基因落在西欧亚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这表明在pre-LGM时代,不存在东亚人,但是存在“美洲印第安人”(Amerindian)!现代东亚人可能是一个post-LGM之后重新膨胀和向北扩张的结果。”,对于简报这个观点,我早有观点可以给以修正,即现代东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实际是post-PGM之后,以Y-O为主(伴随F、Bm母系)的马来系“老亚洲”人向北重新扩张(12000-5000年)人群,与从中西亚方向向东扩张的黄种人混合结果,而pre-LGM时代,东亚大陆仍然还是以mt-R系广泛分布的人群,只不过早期北进的人群没有幸存过冰期,没有传下后代。见博文《东亚人种是黄种人和马来种人的混合》。我的观点实际还是远远超越于科研论文分析。
根据《简报》分析:“在Eske Willerslev三种混合成分分析中,有一个基因流联系MAL'TA样本和美洲印第安人。在西欧人群中也发现象印第安人的成分。这暗示迁徙到新大陆(美洲)可能还有其他途径。但这并不象mtDNA或Y-DNA那么直接,西欧亚母系单本群mt-U是东亚母系单倍群mt-B的姐妹支系,而父系y-DNA R也是单倍群hg Q的兄弟支系,mt-B在美洲有频率分布,而Y-Q则遍布于美洲。很重要的的是在MAL’TA样本中,暂时没有出现任何常见美洲父系和美洲母系标记,这说明无论父系Y-Q,还是母系A、B、C、D、X在pre-LGM时代都不存在于南西伯利亚。”常染对比,田园洞人更接近现代东亚人,田园洞人有31.27%的东亚成分和4.84%的西伯利亚成分,Mal’ta的东亚和西伯利亚成分都是0,在MAL’TA人和现代东亚人之间不存在联系。Willerslev相信印第安人是东亚人和西欧亚人的混合。
上面斜体字是我直接翻译原文,可能读者会奇怪AFONTOVA GORA样本不是发现是Q1a1-F1215吗?我也觉得奇怪,这个标记在美洲似也不存在,下面会有段落分析。后面简报分析接着认为现代西伯利亚成分可能是post-LGM后从美洲的回流。这个观点我就不认同了!如果是回流,那美洲的mt-ABCD是哪来的?实际上美洲的ABCD大多年龄都比东亚的ABCD年轻,而且大都是下游支系!实际上学术界迄今没有认识到存在于中亚的黄种集团在post-PGM时代的后来扩张。
3 AFONTOVA GORA样本Q1a1-F1215
话说西伯利亚发现古DNA样本属于“Q1a1”,一些人象打了鸡血又开始莫名其妙地兴奋,他们兴奋啥呢?或许怀着那什么什么的心理想:这下子终于可以把Q1a1扔进西伯利亚给“坐实”了?有些人说:“Q1a1是Q在东亚的主要支系,如今西伯利亚几乎缺失。所以,从前并不推测这一类型与西伯利亚相关,”,这个我就搞不懂了,他以前可是拼命在论证东亚Q-M120起源于西伯利亚,怎么现在又矫情说“从前并不推测这一类型与西伯利亚相关”呢,原来是发现了这例古DNA,“古DNA证据暗示,这一分支基因部落Q1a1可能整体南迁”。接着一些“不明真相”什么什么人就又跟着狂躁。
不过,首先事实真相是这个“Q1a1”并不是彼东亚的那个Q1a1。2013年中,Y-Q树有一个重要更新,参见《Y-Q树2013年重大更新》,原来东亚的Q-M120的序号“Q1a1”让给了上游的类型Q-F1215,新的Q-M120在Y-Q树中的编号是Q1a1a1。根据《YFULL》千人实验数据结果,AFONTOVA GORA(简称AF2)样本的Y类型就是Q-F1215,如下图,紧跟着的是美洲秘鲁的Q-M120。显然AF2不是Q-M120。

在博文《Q-M120的突破性新树解读》里,我们已经看到Q1a1-F1215的年龄正好约是1.7万年!他的后代Q1a1a-F746/NWT01至少分成两支,一支分布于北美,一支就是东亚类型Q-M120。从Q-F1215到Q-M120似乎经历了1万多年的瓶颈,这个瓶颈似乎就是LGM造成的。而Q-F1215*是否有后裔存在,现在还根本不知道。

这个Q-F1215的年龄与AFONTOVA GORA古DNA的年龄正好都是1.7万年!说明Q-F1215刚诞生不久,很可能是从中亚南方北上追逐猛犸象的人群。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在Afontova山,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幼年猛犸下颚和旧石器时代的几个石头和骨头的工具,发现的估计年龄约为1.6万年。

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猛犸象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冻原地带,体毛长,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那时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的时代。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画的主题,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盖40%时,人类捕杀这些大型动物的第一个证据。人类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与其和平相处,但当进化到新人阶段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攻和集体协同作战去捕杀成群的动物或大型动物,猛犸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猎对象。或许在猎杀猛犸象过程中,人类通过火攻和集体作战而得到了更好的进化条件,从而形成社会,又为文明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这里也呼吁国内和国外的分子人类专家们,抛弃狭隘和偏见,加强对Y-Q系的实验研究,因为这涉及到对人类文明起源与传播等一系列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的研究。

从上篇博文分析,这群北进到叶尼塞河谷的人群还伴随有细石器和玉璧等玉器,推测玉器很可能也是起源于更南方的中亚Y-Q人群,而不太可能是起源于叶尼塞河谷。比较蹊跷的是,进入到叶尼塞河谷的这个1.7万年前的“Q1a1”样本的母系mtDNA竟然是R*。而之前我们看到Y-Q伴随母系都是mt-M系下的CZD等支系。母系R*现在几乎很难看到,因此叶尼塞河谷这群人很可能与北京田园洞人一样没有能传下直系后裔。
现在问题来了,作为Y-R的兄弟支系Q,虽然诞生时间比Y-R晚了1-2万年,但是pre-LGM之前的AF2 Y-Q的“原配母系”也仍然是mt-R系!这样就需要更进一步怀疑美洲的mt-B是不是也是Y-Q系的早期“原配母系”之一,还是从Y-O系那婚配过来的?这个问题就只能依靠以后更多数据来分析了。
那么Y-Q系又怎么终于跟mt-M捆在一起了呢?
4 南亚常染基因揭示的人种起源和迁徙真相
我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之“外来文化”影响与时代分段》博文中实际上已经对由南向北人群迁徙路径做过描述,如下图:

在冰期寒冷时,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群主要在东南亚和印度南方躲过寒冷,在数次间冰期期间,人类数次尝试北进,1.7万年叶尼塞河谷的Q-F1215就应是间冰期追逐猛犸象北进的人群之一。这个“欧亚集团”或在中亚附近,伴随mt-M系兴起而形成黄种人,并发展起细石器和玉器文化,在post-LGM之后,再进入到新石器和铜石并用阶段,文明产生。
继续进行常染类型对比,田园洞人和Mal'ta人的常染最多成分居然都是南亚的维达人成分。分别占到35.39%和37%。鉴于AF2 Q-F1215样本的母系也是mt-R成分,因此有理由推测整个西伯利亚和北亚人群都是pre-LGM时代刚从印度的“欧亚原始集团”向北开拓的先发人群。
那么维达人又是怎么回事呢? 维达人(意为丛林人):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小民族,称吠陀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目前维达人总人口不足2000人,主要分布在中部内陆及东部沿海地区。其传统生活方式为狩猎和采集。据考证,约2万年前维达人的祖先已经生活在斯里兰卡,他们有语言无文字,在人类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民族人类学具有头等重要性。他们早已为学者们所注意, 但对他们的过去依然研究得很不够。他们在人类的人种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 是划分“ 维达人种” 特殊类型的根据。维达人己经丧失自己的古老语言。他们的职业、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因素和劳动工具、社会结构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都与南印的许多民族类似。所有这一切对于研究正在完善民族过程的南亚和东南亚广大地区诸民族的起源有重要意义。随着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一系列大型开发项目的进行,维达人传统的居住地不断缩小,传统生活方式也难以保持。下图是来源于新华网,两名维达年轻人表演传统的狩猎:

通常把维达人分为三个群体的研究家们显然是正确的:
林区维达人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维达人,而乡村和沿海维达人则受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混血严重。下图是维达族男人,依稀有原始黄种人的相貌。维达人信仰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奉行对祖先的祭祀,这种习俗与苏美尔-古埃及人的信仰极为相似。现在还不清楚维达人这种习俗是原本就有的,还是后来溃败的古印度文明人群随僧伽罗人南迁带来的。

不过,这里似乎又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即中亚黄种集团的形成或许与维达人有密切的关系。原始R系应是原始欧亚集团的一部分,而西欧R系白种人的形成或应该是转向西方发展后与西方分布广泛的古人类混血的结果,同样早期扩散于东南亚的人群混有较多的丹尼索瓦人基因,近期在西班牙发现的40万年的古人类遗骨基因被证明和丹尼索瓦人是近亲:

从人种上看,西方Y-R系白人、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上的MS人群、中国南方Y-O系土著,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眉框较粗。由于印度是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后最早扩散的地区,这个地方的古人类可能已经很少,而处于欧亚大陆两端的古人类可能还存活较多,因此最早扩散于欧亚大陆偏远地区的Y-R、O、MP等有可能有与古人类较多机会的混血!而后来在中亚兴起并扩散的黄种人集团则没有这个特征,也较少混有古人类的基因。因此个人估计现代人类与古人类的混血时间可能比较偏晚,不象以前有论文估计得那么早。与古人类混血可能是形成现代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1 母系mtDNA-R系的更早广泛分布发现确证
MAL'TA样本的mtDNA为hg U,Y-DNA为hg R,AFONTOVA GORA的样本mtDNA为hg R*,Y-DNA为hg Q1a1-F1215。这些结果与在俄罗斯中部发现的3万年前mtDNA-U2一致。这表明西欧亚世系(Y-R)在pre-LGM之前时代可能更加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也包括东欧亚。这同时也支持在北京田园洞发现4万年前的mtDNA-B的分布。mtDNA hg U、R*、B都归属于宏大的5万年前的mtDNA单倍群R系下。说明mt-R系在过去曾经比现在分布更加广泛!
我在博文《mt-M系黄种线粒体基因对mt-LNR系的全球覆盖》一文中根据mtDNA-R下的类型F、B等分布于东欧亚,而HV、UK、JT等分布于西欧亚,以及mt-R要比mt-M系年龄要早1-2万年等特征,首次提出mt-R系先扩散于欧亚大陆,其后以中亚为中心的黄种母系mt-M对欧亚大陆有过重新覆盖的过程等观点。而这些古DNA数据进一步支持这个论断!
在博文《 研究论文通报:地球冰期后北亚的mtDNA C和D的起源和扩散(黄种人扩散相关)》,介绍了2010年的一篇研究论文,该论文证明今天西伯利亚和北亚地区高频的mt-M系来源于末次冰期之后(post-LGM)之后的重新扩张,其文章结论:“很显然,旧石器时代的人群没有遗留任何一个遗传标记给现代西伯利亚人群,北亚地区现代人类开始出现于4000多年前。西北利亚地区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最可能的殖民路线。”
在《“火星女生”与mtDNA-B 的故事》博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田园洞人的mtDNA hg pre-B确实没有后裔发现。结合1.7-4万年前的西伯利亚、俄罗斯中部和北亚的古人类mtDNA来看,显然在pre-LGM时代,在西伯利亚和北亚的广大地区分布mtDNA全部是mt-R系。这些古人类很可能没有能幸存过末次冰期。而在冰期之后在中亚兴起的mt-M系黄种集团开始扩张,并在4000多年前才开始重新从南向北殖民西伯利亚和北亚。而对亚洲南部而言,显然mt-F、B、R9等这些mtDNA hg R系下的单倍群更早扩散分布,理所当然属于“老亚洲”,而今天北方地区这些单倍群分布应属于post-LGM之后南方重新北进人群的后裔。
2 MAL’TA人常染基因暗示到美洲的迁徙途径
根据《简报》分析:“在Willerslev的报告中,另外一个吃惊发现是MAL'TA样本的常染基因落在西欧亚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这表明在pre-LGM时代,不存在东亚人,但是存在“美洲印第安人”(Amerindian)!现代东亚人可能是一个post-LGM之后重新膨胀和向北扩张的结果。”,对于简报这个观点,我早有观点可以给以修正,即现代东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实际是post-PGM之后,以Y-O为主(伴随F、Bm母系)的马来系“老亚洲”人向北重新扩张(12000-5000年)人群,与从中西亚方向向东扩张的黄种人混合结果,而pre-LGM时代,东亚大陆仍然还是以mt-R系广泛分布的人群,只不过早期北进的人群没有幸存过冰期,没有传下后代。见博文《东亚人种是黄种人和马来种人的混合》。我的观点实际还是远远超越于科研论文分析。
根据《简报》分析:“在Eske Willerslev三种混合成分分析中,有一个基因流联系MAL'TA样本和美洲印第安人。在西欧人群中也发现象印第安人的成分。这暗示迁徙到新大陆(美洲)可能还有其他途径。但这并不象mtDNA或Y-DNA那么直接,西欧亚母系单本群mt-U是东亚母系单倍群mt-B的姐妹支系,而父系y-DNA R也是单倍群hg Q的兄弟支系,mt-B在美洲有频率分布,而Y-Q则遍布于美洲。很重要的的是在MAL’TA样本中,暂时没有出现任何常见美洲父系和美洲母系标记,这说明无论父系Y-Q,还是母系A、B、C、D、X在pre-LGM时代都不存在于南西伯利亚。”常染对比,田园洞人更接近现代东亚人,田园洞人有31.27%的东亚成分和4.84%的西伯利亚成分,Mal’ta的东亚和西伯利亚成分都是0,在MAL’TA人和现代东亚人之间不存在联系。Willerslev相信印第安人是东亚人和西欧亚人的混合。
上面斜体字是我直接翻译原文,可能读者会奇怪AFONTOVA GORA样本不是发现是Q1a1-F1215吗?我也觉得奇怪,这个标记在美洲似也不存在,下面会有段落分析。后面简报分析接着认为现代西伯利亚成分可能是post-LGM后从美洲的回流。这个观点我就不认同了!如果是回流,那美洲的mt-ABCD是哪来的?实际上美洲的ABCD大多年龄都比东亚的ABCD年轻,而且大都是下游支系!实际上学术界迄今没有认识到存在于中亚的黄种集团在post-PGM时代的后来扩张。
3 AFONTOVA GORA样本Q1a1-F1215
话说西伯利亚发现古DNA样本属于“Q1a1”,一些人象打了鸡血又开始莫名其妙地兴奋,他们兴奋啥呢?或许怀着那什么什么的心理想:这下子终于可以把Q1a1扔进西伯利亚给“坐实”了?有些人说:“Q1a1是Q在东亚的主要支系,如今西伯利亚几乎缺失。所以,从前并不推测这一类型与西伯利亚相关,”,这个我就搞不懂了,他以前可是拼命在论证东亚Q-M120起源于西伯利亚,怎么现在又矫情说“从前并不推测这一类型与西伯利亚相关”呢,原来是发现了这例古DNA,“古DNA证据暗示,这一分支基因部落Q1a1可能整体南迁”。接着一些“不明真相”什么什么人就又跟着狂躁。
不过,首先事实真相是这个“Q1a1”并不是彼东亚的那个Q1a1。2013年中,Y-Q树有一个重要更新,参见《Y-Q树2013年重大更新》,原来东亚的Q-M120的序号“Q1a1”让给了上游的类型Q-F1215,新的Q-M120在Y-Q树中的编号是Q1a1a1。根据《YFULL》千人实验数据结果,AFONTOVA GORA(简称AF2)样本的Y类型就是Q-F1215,如下图,紧跟着的是美洲秘鲁的Q-M120。显然AF2不是Q-M120。

在博文《Q-M120的突破性新树解读》里,我们已经看到Q1a1-F1215的年龄正好约是1.7万年!他的后代Q1a1a-F746/NWT01至少分成两支,一支分布于北美,一支就是东亚类型Q-M120。从Q-F1215到Q-M120似乎经历了1万多年的瓶颈,这个瓶颈似乎就是LGM造成的。而Q-F1215*是否有后裔存在,现在还根本不知道。

这个Q-F1215的年龄与AFONTOVA GORA古DNA的年龄正好都是1.7万年!说明Q-F1215刚诞生不久,很可能是从中亚南方北上追逐猛犸象的人群。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在Afontova山,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幼年猛犸下颚和旧石器时代的几个石头和骨头的工具,发现的估计年龄约为1.6万年。

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猛犸象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冻原地带,体毛长,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那时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的时代。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画的主题,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盖40%时,人类捕杀这些大型动物的第一个证据。人类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与其和平相处,但当进化到新人阶段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攻和集体协同作战去捕杀成群的动物或大型动物,猛犸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猎对象。或许在猎杀猛犸象过程中,人类通过火攻和集体作战而得到了更好的进化条件,从而形成社会,又为文明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这里也呼吁国内和国外的分子人类专家们,抛弃狭隘和偏见,加强对Y-Q系的实验研究,因为这涉及到对人类文明起源与传播等一系列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的研究。

从上篇博文分析,这群北进到叶尼塞河谷的人群还伴随有细石器和玉璧等玉器,推测玉器很可能也是起源于更南方的中亚Y-Q人群,而不太可能是起源于叶尼塞河谷。比较蹊跷的是,进入到叶尼塞河谷的这个1.7万年前的“Q1a1”样本的母系mtDNA竟然是R*。而之前我们看到Y-Q伴随母系都是mt-M系下的CZD等支系。母系R*现在几乎很难看到,因此叶尼塞河谷这群人很可能与北京田园洞人一样没有能传下直系后裔。
现在问题来了,作为Y-R的兄弟支系Q,虽然诞生时间比Y-R晚了1-2万年,但是pre-LGM之前的AF2 Y-Q的“原配母系”也仍然是mt-R系!这样就需要更进一步怀疑美洲的mt-B是不是也是Y-Q系的早期“原配母系”之一,还是从Y-O系那婚配过来的?这个问题就只能依靠以后更多数据来分析了。
那么Y-Q系又怎么终于跟mt-M捆在一起了呢?
4 南亚常染基因揭示的人种起源和迁徙真相
我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之“外来文化”影响与时代分段》博文中实际上已经对由南向北人群迁徙路径做过描述,如下图:

在冰期寒冷时,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群主要在东南亚和印度南方躲过寒冷,在数次间冰期期间,人类数次尝试北进,1.7万年叶尼塞河谷的Q-F1215就应是间冰期追逐猛犸象北进的人群之一。这个“欧亚集团”或在中亚附近,伴随mt-M系兴起而形成黄种人,并发展起细石器和玉器文化,在post-LGM之后,再进入到新石器和铜石并用阶段,文明产生。
继续进行常染类型对比,田园洞人和Mal'ta人的常染最多成分居然都是南亚的维达人成分。分别占到35.39%和37%。鉴于AF2 Q-F1215样本的母系也是mt-R成分,因此有理由推测整个西伯利亚和北亚人群都是pre-LGM时代刚从印度的“欧亚原始集团”向北开拓的先发人群。
那么维达人又是怎么回事呢? 维达人(意为丛林人):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小民族,称吠陀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目前维达人总人口不足2000人,主要分布在中部内陆及东部沿海地区。其传统生活方式为狩猎和采集。据考证,约2万年前维达人的祖先已经生活在斯里兰卡,他们有语言无文字,在人类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民族人类学具有头等重要性。他们早已为学者们所注意, 但对他们的过去依然研究得很不够。他们在人类的人种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 是划分“ 维达人种” 特殊类型的根据。维达人己经丧失自己的古老语言。他们的职业、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因素和劳动工具、社会结构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都与南印的许多民族类似。所有这一切对于研究正在完善民族过程的南亚和东南亚广大地区诸民族的起源有重要意义。随着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一系列大型开发项目的进行,维达人传统的居住地不断缩小,传统生活方式也难以保持。下图是来源于新华网,两名维达年轻人表演传统的狩猎:

通常把维达人分为三个群体的研究家们显然是正确的:
- 林区维达人或简称维达人。正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游牧生活方式, 从事狩猎和采集。他们受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的影响最小。因此他们保持了维达人种类型的最高纯洁性。1953 年的调查材料也许只计算那些把狩猎、采集作为生活资料基本来源的维达人, 说他们有500人。的确他们现在是一个不大的群体。
- 农村或乡村维达人是一个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都把钦纳式的原始农业同自己的传统职业—采集业、狩猎业和内水捕鱼业结合起来了。一小部分人终于过渡到了农业。
- 沿海维达人。他们的小村庄分布在北从亭可马里、南至巴提卡洛亚的东部沿海地区。他们也从事农业, 但沿海捕鱼业代替了采集和狩猎
林区维达人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维达人,而乡村和沿海维达人则受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混血严重。下图是维达族男人,依稀有原始黄种人的相貌。维达人信仰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奉行对祖先的祭祀,这种习俗与苏美尔-古埃及人的信仰极为相似。现在还不清楚维达人这种习俗是原本就有的,还是后来溃败的古印度文明人群随僧伽罗人南迁带来的。

不过,这里似乎又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即中亚黄种集团的形成或许与维达人有密切的关系。原始R系应是原始欧亚集团的一部分,而西欧R系白种人的形成或应该是转向西方发展后与西方分布广泛的古人类混血的结果,同样早期扩散于东南亚的人群混有较多的丹尼索瓦人基因,近期在西班牙发现的40万年的古人类遗骨基因被证明和丹尼索瓦人是近亲:

从人种上看,西方Y-R系白人、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上的MS人群、中国南方Y-O系土著,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眉框较粗。由于印度是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后最早扩散的地区,这个地方的古人类可能已经很少,而处于欧亚大陆两端的古人类可能还存活较多,因此最早扩散于欧亚大陆偏远地区的Y-R、O、MP等有可能有与古人类较多机会的混血!而后来在中亚兴起并扩散的黄种人集团则没有这个特征,也较少混有古人类的基因。因此个人估计现代人类与古人类的混血时间可能比较偏晚,不象以前有论文估计得那么早。与古人类混血可能是形成现代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