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解:越国与古埃及夏王朝的渊源

标签:
越国古埃及越王战国史少康 |
分类: 古埃及与华夏 |
年初在写关于齐国和楚国的历史新解时,就发现越国的来历非常蹊跷。因为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都出自于姬周分封,包括齐国和楚国。但西北的义渠不是,东南的越国似乎也不是。西北的义渠来源也比较好解释,但越国的来源就让人糊涂了。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析,终于发现在姬周迁入中国之前,古埃及人实际上早就在东南沿海继苏美尔人之后开始经营了,因此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阶段新说。良渚文明正是古埃及人所开辟的远东的“殖民地”,而越国可能正是古埃及-夏王朝的直系后裔之一。

现在一般认为越国继承自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是“古代越族人”所建立的国家。但是史书称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或说无余)的后裔,国君为继承夏禹的姒姓。而姬周家族是继承黄帝的姬姓。
- 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
-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夏后帝启,禹之子……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太康崩,弟中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结合古埃及考古历史,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中国史书记载的太康是古埃及13王朝时期的一个法老,他在位期间闪米特系的喜克索斯人入侵统治古埃及,之后上埃及的17王国卡摩斯(即少康)国王与其弟弟雅赫摩斯前后持续努力把喜克索人人赶出了埃及,雅赫摩斯建立了强大的古埃及18王朝,之后中国史书记载的夏历史就是古埃及18王朝的历史。而禹和启应该是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的国王,他们与后来的太康至少存在一千三四百年的时间差距。而这段时间的历史基本上被《史记》所遗漏了。系统性的历史或许在西周时期被篡改或者被秦始皇全都烧掉了,但是零星的记录却仍然可以在《国语》中见到。这种删减历史记录行为或出于遗忘,或出于人为。在古埃及时期都已经常见。比如位于阿拜多斯的塞提一世庙中的古埃及法老王表,就把他们认为不受欢迎的18王朝时期几个法老给除名了,包括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埃赫那顿、图坦卡蒙。
可能在上下埃及统一前后,古埃及人就已经到达中国东海沿海,新建了良渚文明区,而苏美尔人的河姆渡和凌家滩文化区则几乎于此同时衰落。有的人可能会质疑古埃及人怎么偏偏在浙江登陆呢?其实苏美尔人早就在此登陆。因为河姆渡、良渚正好位于北纬30度线和欧亚大陆东海岸线的交叉点上,附近又有钱塘江和长江,正是古文明黄种人最喜欢的地方。此后一千多年后少康之子于越(另说无余)又来到良渚地区,建立越国。这样算来越国可能是古埃及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建立的诸侯国。下表是维基上所列越国君主列表,中间至少有30世不明。由此也可以看出越国立国早于姬周推翻殷商。如果仍以平均20年为一代时间算的话,那么推算无余时代应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如果以30年每代算,无余时代约在1400年左右,但是卡摩斯(少康)年代约是约公元前1630—约公元前1540年,实际存在不明世系可能要超过30世。
代 |
称号 |
国君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年份 |
出身与关系 |
资料出处 |
1 |
无余 |
|
|
夏少康之庶子 |
《史记.越世家》 |
|
中有十世不明 |
||||||
11 |
无壬 |
|
|
|
《吴越春秋》 |
|
12 |
无瞫 |
|
|
|
《吴越春秋》 |
|
中有二十世不明 |
||||||
33 |
夫谭 |
27 |
|
《史记.越世家》 |
||
34 |
允常起开始称王 |
40 |
夫谭之子 |
《史记.越世家》 |
||
35 |
勾践 |
33 |
允常之子 |
《史记.越世家》 |
||
36 |
与夷 |
6 |
勾践之子 |
《史记.越世家》 |
||
37 |
不寿 |
10 |
鹿郢之子 |
《史记.越世家》 |
||
38 |
翁 |
37 |
不寿之子 |
《史记.越世家》 |
||
39 |
翳 |
36 |
朱勾之子 |
《史记.越世家》 |
||
40 |
|
2月 |
|
《史记.越世家》 |
||
41 |
错枝,一名搜 |
2 |
越王翳之孙、诸咎之子 |
《史记.越世家》 |
||
42 |
无余 |
12 |
越王错枝族人 |
《史记.越世家》 |
||
43 |
无颛 |
18 |
|
《史记.越世家》 |
||
44 |
无强 |
37 |
《史记索隐》称无颛之弟 |
《史记.越世家》 |
2 太伯奔吴与吴越争霸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就是说周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看到父亲喜欢老三的儿子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于是出走到吴地,被当地百姓千余家拥戴为王,后建立吴国。这在儒家看来是主动“让国”的至德表现,《论语·泰伯》记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我之前有说到,可能事实真相不是这么简单。姬周应该知道越国乃夏王朝后裔,太伯奔吴之时,姬周仍然臣服于商。所以太伯有可能是肩负有与越国建立联盟的政治重任而到吴地。但史书上好像没有提到在推翻殷商时越国发挥过什么作用,但是武王伐纣是殷商大军在山东平叛之时周联军乘虚攻入朝歌,那么东夷叛乱的后面有没有吴越两国在背后捣乱的事情呢?令人遐想。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省诸暨、东阳、义乌和绍兴周边地区,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定都会稽(绍兴)。
周朝建立后,周当然不再需要越的同盟,吴越两国也就成了敌对关系。从而演出春秋吴越争霸的历史大戏。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这就是“卧薪尝胆”成语故事的来历。
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北达江苏,南入闽中,东濒东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可见在越国灭掉吴国后,周王室才不得不分封越王勾践为“伯”的爵位。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开始分封子弟为公侯,东瓯公被封在东瓯越地。下图为越国灭吴后的疆域图: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不久,秦国爆发季君之乱,在这时,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攻灭越国。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把越国灭亡了,设江东为郡。之后,越国王族后裔分散于今中国南部一带,分而治之。七代后,君位传到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东越、闽君都是越国的后代。温州一带的越国王族与当地的瓯人(百越诸部族的一支)融合,史称“瓯越族”,首领为东瓯王。越王族中还有一支逃入闽地,同闽人(也是百越诸部族的一支)结合,形成“闽越族”。闽越王与东瓯王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但为争族长或正统地位常年争纷不断。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东瓯发生内讧。东瓯国新君望迫于闽越压力,“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率领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在汉朝行政上取消了,但瓯越人仍居住于王国故地,并多有人为避战乱迁徙至周边东海各岛群。
3 “越”字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含义
通常在解释“越”的时候,会与斧钺联系起来。然而金文的古埃及“越”却具有鲜明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特征:

(1)左边
如上图,越的左边实际是一个眼睛蛇顶一个太阳,而这个造型正是古埃及典型造型之一,这个眼镜蛇又叫做瓦吉特女神,是保护太阳神拉和法老王的。而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向前伸的眼镜蛇确实又有走的意思。如下图是古埃及一个眼睛蛇顶太阳雕塑(好像是青铜的):

下图是18王朝图坦卡蒙的葬礼神龛,可以看到神龛上四周站满了顶太阳轮盘的眼镜蛇:

在王冠或者皇后冠头饰上也常可以见到顶太阳轮盘的眼镜蛇。下两图为尼斐尔泰丽的雕像:


尼斐尔泰丽(Nefertari,一译奈菲尔塔利,约公元前1290年—前1254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大王后(Great Royal Wife)。“尼斐尔泰丽”这名字有“美丽的伴侣”、“最美的女人”或“最好的女人”的意思,一般认为她是拉美西斯二世最宠爱的王后。[在古埃及历史上,她是除克娄巴特拉七世(为后来希腊托勒密时期,让古埃及背负“艳后”之名的那位)、娜芙蒂蒂(孔甲的大王后)及哈特谢普苏特(后来自任法老)之外最为有名的王后之一。
(2)右边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经常可以见到屈身的眼睛蛇作为各种文字的组成部分,如下图左上:

比如少康的“少”字可以写成一个屈身的眼镜蛇横过(或者说越过)一个莎草茎:


而在金文“越”的右边,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有两个屈身的眼镜蛇越过一竖线。这不仅证实了金文“越”字基本上还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而且还可以看出越国可能确实与少康有关系。后来的“钺”可能是因为越国善于制造斧钺而音形借用。
3 越国的船和古埃及的船
有的人很喜欢质疑一些小儿科的问题,比如“古埃及人怎么可能到达浙江”?其实古埃及(或许更早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风帆加人力桨的大海船。在之前博文《古埃及人航海桨帆船》已有说明,下面几幅图取自某位研究中国风帆船与古埃及风帆船的课件:

《淮南子·物原》说:“夏禹作帆”,禹是受到一种叫鲎鱼的启发。在有风的时候,鲎鱼的鳍能高高挺起借助风力前进。《淮南子·齐俗训》说:“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越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说明越国造船业很发达。越王勾践也说:越人“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7000年前的河姆渡已发现水上的交通工具独木舟和船桨。越王允常时期的造船业,不仅构造技艺高超,在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方面也远超于以往。据《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记载,楚联合越等国伐吴,越大夫胥犴劳楚王于豫章(楚领地,今江西南昌),越公子仓还赠以乘舟,并随楚水师攻吴,证明越国船只数量不少,既能装备水军,又能以大型乘舟赠送他国。至句践时期一次就能调集“戈船三百艘”,又能“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越绝书》)。至公元前312年,越更能向魏赠送舟三百艘(古本《竹书纪年》)。如此发达的造船业,都是在古越人造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从2001年7月13日,青岛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伙伴城市之后(国际奥委会确定为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城市),青岛便又有了另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就是“帆船之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船队曾经载着越王勾践几度东巡胶东半岛,越王勾践还曾在琅琊(今胶南市琅琊镇)修筑高台,会盟诸侯,雄霸天下。
古时候关于舟船依据大小和用途有不同的名字,比如“艅艎”指大船、大型战舰,“艨艟”指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下图为现代仿造的越国战舰模型:

可以看出其与古埃及的桨帆船何其相似乃尔,都有桨和风帆:

这种桨帆船后来称霸地中海三千多年。可见古埃及人不仅乘坐这种桨帆船轻易就可以到达中国沿海,而且其后裔建立的越国还成了中国最早的风帆船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