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华北汉族、因纽特,儿童垂髻发型

分类: 华夏文明起源 |
垂髻
其形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称垂髻。在汉代妇女中很流行这种发式,
颈后或脑后。梳这种发式的对象,由青年妇女逐渐转到老年妇女,清朝末年,俗称“疙瘩鬏”。 现在农村的一些老年妇女,仍有梳这种垂髻的。

而古代华北汉族儿童剃发后,常在一边或两边留一绺编成小辫子垂下来,这也叫垂髻。今天汉族儿童都没有那么讲究了,但是在年画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发型大致什么样:


下图是反映古埃及人家庭生活的画,可以看出古埃及光屁股儿童的发型与华北儿童发型一样:


当儿童年岁增长到了读书年龄,则有种“垂髻”发型。下图是拉姆西斯三世的儿子 Khaemwaset 王子留着当时古埃及典型的儿童发型:剃头后留一绺编成小辫从一边垂下来。




下图是一个古埃及儿童木乃伊,垂髻仍在:

下面是19王朝Seti I墓中的壁画,辫子垂髻同时戴有假发:


这与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卷一写到:“朕时年八岁,垂髻侍侧。” 一致。也让我们看到古代七八岁左右的汉族儿童“垂髻侍侧”到底是什么样。
有人声称在阿拉斯加看到因纽特儿童照片,那留著垂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二致。
从Y-DNA角度看,是一目了然的。印纽特人有较高频率的 Q1a1a*(NWT01+,M120-),而华北汉族今天也至少有4%的Q1a1a1(NWT01+,M120+)。古埃及呢?
其形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称垂髻。在汉代妇女中很流行这种发式,
颈后或脑后。梳这种发式的对象,由青年妇女逐渐转到老年妇女,清朝末年,俗称“疙瘩鬏”。 现在农村的一些老年妇女,仍有梳这种垂髻的。

而古代华北汉族儿童剃发后,常在一边或两边留一绺编成小辫子垂下来,这也叫垂髻。今天汉族儿童都没有那么讲究了,但是在年画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发型大致什么样:


下图是反映古埃及人家庭生活的画,可以看出古埃及光屁股儿童的发型与华北儿童发型一样:


当儿童年岁增长到了读书年龄,则有种“垂髻”发型。下图是拉姆西斯三世的儿子 Khaemwaset 王子留着当时古埃及典型的儿童发型:剃头后留一绺编成小辫从一边垂下来。




下图是一个古埃及儿童木乃伊,垂髻仍在:

下面是19王朝Seti I墓中的壁画,辫子垂髻同时戴有假发:


这与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卷一写到:“朕时年八岁,垂髻侍侧。” 一致。也让我们看到古代七八岁左右的汉族儿童“垂髻侍侧”到底是什么样。
有人声称在阿拉斯加看到因纽特儿童照片,那留著垂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二致。
从Y-DNA角度看,是一目了然的。印纽特人有较高频率的 Q1a1a*(NWT01+,M120-),而华北汉族今天也至少有4%的Q1a1a1(NWT01+,M120+)。古埃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