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没出柜的内向者吗?

(2015-09-30 09:54:08)
标签:

杂谈

人群里,大概33%50%是内向者。也就是说,几乎可以断定在你自己、你的伴侣、你的家人、你最好的朋友中,至少有一个内向者。
 

这甚至是美国的调查数据,而美国几乎是全世界最外向的国家了。在美国,一个成功者必须开朗活泼,能迅速融入团体,在压力和注意力下游刃有余,有足够的口才和亲和力说服别人跟随自己。美国学校里的“外向压力甚至比社会上更大,在《黑客与画家》中,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写,“一个美国的青少年在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更受欢迎,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要么大受欢迎,要么广受欺压,残酷的青春世界。 

中国显然是个更为内向的国家,但即使在这里,外向是好的这一观念也慢慢开始影响成人。2001年,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曾经联合做过一个两地华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较,发现在“外向-内向”维度上,两地华人并没有明显差异,男女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有意思的是,已经开始职场生涯的社会人“外向度”却都明显高过大学生。或许是因为人们进入职场后,很快会发现自己亟需修炼外向者的种族天赋——譬如演讲、销售、谈判和领导技能。 

当社会开始一面倒地赞扬外向,内向者就开始伪装成外向者,为了成功,他们“躲进柜子里,成了不出柜的内向者。是否外向者才是亲社会的合作者,而内向者是需要修正的瑕疵亚种?说到底,究竟什么是内向?什么是外向? 

哈佛心理学者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认为,其实内向外向的本质区别,在于接受刺激的舒适区不同。 

卡根的著名追踪实验始于26年前,当时他找来了500名只有四个月大的婴儿,全部身心健康,来自白人中产阶级。这些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们能通过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自己。

 卡根为这群宝宝精心准备了晃动的彩色手机、气球爆炸声和酒精棉签的气味,对于这些视、听、嗅觉的新奇刺激,40%的孩子始终平静而饶有趣味地观察着,他们是低应激群体20%的孩子则表现得极为抗拒——皱眉、哭泣、挥手、踢脚、不断扭动身体,非常明确的我不喜欢,他们是非常难以安抚的高应激群体;还有40%的“中等应激孩子,反应介于这二者之间。

 这群孩子慢慢长大,研究者则一次次地找到他们,进行追踪测验,1岁、2岁、4岁、7岁、11岁、15岁。即使卡根退休了,他的合作者麻省总医院的精神病学者卡尔·斯瓦茨(Carl Schwartz)也继续实验,在这群孩子18岁和21岁时测量他们的心理和大脑状况。 

研究发现,高应激孩子们大概在7岁左右就已经明显更加安静,他们大脑中的杏仁核等警戒系统特别发达,因此他们更抗拒新鲜刺激,讨厌味道强烈的食物,不喜欢生日会上邀请全班小朋友,比起过山车可能更喜欢阅读,他们已经按照基因和大脑的蓝图,长成了小小的内向者。与此同时,低应激孩子则已经表现出对新奇刺激的明显偏好,他们大脑中流淌着多巴胺的奖赏系统特别发达,因此他们更追逐感官刺激,喜欢认识新朋友,能滔滔不绝说个不停,很显然,他们正是闲不下来的外向者。

 内向者并不讨厌人类,只是无法像外向者那样迅速接受新朋友带来的冲击。内向者也不是没法当众发言——他们只是难以即兴发言,毕竟内向者只在确定自己有有价值的观点时才愿意开口。只要事前能有充裕时间准备,内向者也能像外向者那样侃侃而谈。如果你是个内向者,记住给自己留下空间或者时间上的“安全屋,以便在高刺激下、心率压力都过载时能进去躲藏一会舒口气。 

如果你是个外向者,纳闷为什么有些人不肯陪你一起做些明明很好玩的事,出席一些明明乐趣无穷的聚会——你可能只是遇到了一个内向者,而内向者在高刺激下的疲惫感,和外向者在低刺激下的窒息感,其痛苦程度相差无几。你在家里呆得有多闷,那人在聚会里就有多强撑。 

 (拒绝无授权转载)

小测试:哪列中的句子更符合您的个性?

 http://ww2/large/6a4dabedgw1ewk8rtttu5j20gg0ef79v.jpg 

你是低刺激偏好还是高刺激偏好?每同意一句记为1分,两栏分别计分后比较最终得分,得分相差越多则偏向越是明显。如果最后得分差不多,则属于中间类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