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首先,尽管已过了将将一月,但我的赴美签证至今还在“行政审理”中。其次,即使签证即刻通过,我的护照也会被慢吞吞地先送到厦门的中信银行,再由银行打电话通知领取,整个过程差不多要五到七个工作日。最后,由于人在北京,我还得委托母亲代领护照后再快递过来,这又要耽搁掉一些时间。
我脑子里自然充满着沮丧和愤怒的想法:“我去过美国这么多次了,居然还要被审,简直不可理喻!”“难道你们看不出吗?我只是去开一周会,我当然会回国的!”“但也是我蠢,怎不早点签证呢?怎不选择北京领护照呢?”“万一没法代领,我立刻飞回去还来得及么?”“要改机票吗?万一改期了却还是拿不到护照就白改了。”“反正现在甚么都做不了,做什么都没用!”
五十年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定义过一种症状——“低挫折忍耐度(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如果借用智商情商的概念,这就是面对挫折时的“低挫商”。
倘若想要提高“挫商”,必得先改变大脑里的消极观念。第一个要改的,就是对遭遇挫折的定见。
肉身受伤,皮开肉绽,痊愈后往往长出丑陋的瘢痕组织,最好的情形不过是“恢复原样”。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因此也认定了遭遇挫折时只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变得更糟,二是幸运之极的“没有太大影响”。这种悲观认知,很容易让人在遭遇挫折时被怨恨或恐惧压倒。
其实,大脑与皮肉不同,遭遇挫折时还会有第三种结果——逆境成长(adversarial growth)。心理学家理查德·特德斯奇(Richard Tedeschi)提出,虽然不易,但许多人经历危机后,确实变得更“好”了。他们精神上更成熟,心态更开放,共情能力更高,对自身能力更具自信,也更加支持周围的人,就连幸福感和满意度都更高。
事情未必会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但你必须相信存在变好的可能,同时相信自己能在当下的境况中努力做到最好。
25日当天,我决定从乱麻中挣脱出来,专注于“我还能做点什么”。于是我写信跟会务方解释了自己可能会晚到,重新安排了机票行程。26日,我接到签证过关的消息,打电话请求中信银行的工作人员一旦收到护照即刻通知我们。28日下班前一小时,银行第一时间给我母亲致电,更有一位好心女士志愿开车送她去银行。31日,我顺利赶上会议。虽然回程时航班延误,错过了下一程班机,但在柜台帮助下也再度顺利改签。
每一个当下,大脑都在选择性地筛选信息。倘若深陷悲观认知,那么即使机会摆在眼前,大脑也只会视而不见。但只要你愿意,大脑永远可以重新布线编码,重造筛选机制。而提升挫商,绝不是为了欺骗自我不去认清逆境,而是为了让自己除了看见挫折外,还有余裕能看到行动的机会和他人的善意。唯如此,才能在挫折中成长。
短短七日间,我学到了至少四点:一、如赴美期限迫近,签证前可以选择中信银行的“当日领取护照网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和香港各有一处。二、转机时间紧张时,切勿提前网上值机,否则无法电话修改行程。三、顺丰在多个城市都有当日送达服务,四、许多人仍愿意提供无私帮助,我因此亦更相信来自这世界的善意。说“多谢挫折”未免矫情,但我确实更喜欢经历过这一切的自己。
请将左边观念,换做右边观念
http://ww4/large/6a4dabedgw1etawocbgurj20gl0cpjxs.jpg“挫商”" TITLE="如何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