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个智商群体强”:从问题到禁忌

(2014-11-16 13:05:25)
标签:

杂谈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制定的世界中,我可以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乞丐、窃贼,无论他有何天赋、倾向、能力、种族。”

—— 约翰•华生

人的心智是先天遗传定还是后天环境定?这个争论可谓历史悠久。三百多年前,英国哲学家洛克设想”人的心灵有如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 , 这一极端的“环境决定论”直接影响了美国宪法,也让“环境决定论”一开始就站在了政治正确的高地上。

然而,反对“白纸论”的证据越来越多,进化心理学和神经认知学的进展都指向一点——人天生脑中有着许多“预装软件”,绝不是白纸一张。极端环境决定论已经难以服众,如今研究者大多认为,先天后天都是重要因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话是这么说,可到了要开展具体研究时,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者日子仍然不好过——“雷区”众多,动辄得咎。这种处境,还得“归功于”百年来各种轻率应用遗传决定论的“猪队友”们。

“智力(intelligence)”不像身高,拿把尺子就能衡量。常说的“智商”,测的是你在同龄人里的相对优势,因此会随着年纪变动。有些“神童”年幼时智商超过145,流体智力胜于99.9%的同龄人,其实这种高智商是早教之功,长大后一旦懈怠,光环自然褪去,变成“泯然众人矣”。1904年,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定义了衡量一般智力的“g因子”。1916年,著名的“斯坦福—比奈智商量表”也在多名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来。自此,IQ和g因子这两把“聪明尺”才开始被各路研究者广泛应用。打分这件事实在非常重要——能“定量研究”的测量学派很快成了研究与应用的主流,无数英雄皆出自此门下。


最早试着量化聪明(虽然未能成功)并创造出“优生学”一词的 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爵士(Francis Galton),这位爵士本身确实也是难得的天才,在统计学、遗传学、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指纹学等学科里都有建树,统计上天天用到的“标准差”、“相关系数r”也是他首创。

高尔顿靠着分析英国名门家谱,统计了近千个出身名门的“聪二代”,发现他们未来成功的几率是普通家庭儿童的两百倍以上 ,据此,他在1869年出版《遗传的天才》一书,认为天才主要源于先天遗传而非后天教育。
Francis Galton

知识本不牵涉善恶,科技原无所谓立场。不过,使用者如何应用新知与科技,倒是会反映出他们内心的价值判断。这些研究结论无错,但坏就坏在后续的主张。

高尔顿和优生学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提出,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角度而言,提升社会福祉的最优做法不是增加教育投入,而是创造条件让该生的多生,不该生的别生。达尔文的儿子李奥纳多•达尔文(Leonard Darwin)更是以优生学会主席的身份告诫世人,适者才应生存,若让“不适者”无限制地繁衍,人类后代的质量将遭受严重威胁。 如果“不适者”缺乏足够的智力和自控力来克制自己,就应强制将他们隔离或绝育……


在“为了社会福祉,为了子孙后代”的大义下,优生学在二十世纪初获得了大批支持者,比如丘吉尔、罗斯福、凯恩斯、萧伯纳、诺奖得主鲍林以及……希特勒。

于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为至少6万例 罪犯、精神病患、道德堕落者、以及“通过智商测验被确认的低能者”实施了强制绝育术。在美国的“启发”下,纳粹德国通过了恶名昭著的种族净化法,把绝育的范围扩大到了数以百万计的“低等族群”,最后甚至走上了种族灭绝的道路。

大屠杀这一惨痛教训让“优生学”一下子变成了贬义词。2000年通过的欧盟宪章至今明文写着 “禁止实践优生学,尤其是禁止以筛选人为目的的操作”。 不过,“挑拣优秀人类”的实践并未在二战后立刻全盘废止,相关研究转了个弯,总算从“丧心病狂”变成了“充满争议”。

绝育和杀人太血腥,如果只是“因材施教”呢?

曾担任英国心理学会主席的教育心理学家伯特(Cyril Burt)就认为,与其让大部分儿童都接受同样的义务教育,不如早早筛选出“在教育体系中可能遭遇挑战的儿童”,减少在他们身上投入教育资源。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伯特做的系列研究让英国决定用一场“11 ”考试来评估11岁幼童的潜力,然后20%的聪明儿童继续“中学-大学”的教育轨迹,80%的“困难儿童”则放弃大学梦,转而接受职业培训。

【Cyril Burt】

1969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Arthur Jensen)则提出,欧裔小孩和非裔小孩在智商测试上的差异可能有遗传起源,并可能受益于不同的教育——这是拗口委婉的学术说法。用大白话翻译的话,就是白人跟黑人可能智力天生有差。死记硬背的本领大家都差不多,解决问题的高阶认知能力非裔不如其他人种,建议白人搞学术,黑人洗铁路。

伯特比较倒霉,1971年去世后,他从前的许多研究被重新检视并发现原始数据“丢失”——到底是否造假,至今未有定论。仍然在世的詹森比较幸运,2003年还因“促进理解人类基因组和人类社会间的关联”拿了个基斯特勒奖(Kistler Prize)。

如今,做行为遗传学得极端严谨无把柄,才可能规避伦理争议。而所谓“政治正确”,其实是“有些错误代价太大,宁可矫枉过正,也不能冒此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