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小古文《猫捕食》教学叙事

标签:
班级 |
分类: 工作日记 |
学故事,讲故事,编故事
——小古文《猫捕食》教学叙事
前段时间,学了《芦花》《荷》《菊》,皆为植物,更重静态美。下一阶段,将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奇妙无穷的动物世界。暗暗猜想:就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小朋友来说,他们也该更喜欢小动物吧!
一、猜一猜。
猜谜是低年级小朋友喜欢的活动之一。上课前,以谜语导入,孩子们个个把耳朵竖得“高高”的——头大耳朵小,胡须两边翘;走路静悄悄,说话喵喵叫。显然,这个谜语与二年级小朋友而言,难度太低了点儿,我才读到一半,孩子们就不约而同地把手举得高高的——为他们的规则意识点赞,尽管答案已冲到了嘴唇边,但没有一个小朋友脱口而出。
二、读一读。
1.听读。边听边思考:文中的小猫想干什么?最后成功了吗?
2.练读。各自根据文中注音大声读课文至少两遍。
3.接力读。请6位小朋友合作读课文,每人读一行。(就初次检读而言,每人读一行,一则减轻了难度,二则变换了检读方式。)
4.读出节奏。出示“停顿符号”,请小朋友各自练读。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小朋友练读时存在两个问题:(1)不能做到音断气不断——古文,自带韵味,读时不能和现代文一样,停顿时就完全停掉,气息还得留在那儿,比如“一猫——伏缸上”,此处要特别表扬葛浩俊小朋友,读时感觉很棒。(2)“欲捕食之”,尽管有停顿符号的指引,但大多数小朋友都读成了“欲捕/食之”,于是,指导:先指出“捕食”是一个词语,一家人不能读破,再强化练习“欲”后延长停顿找到感觉,然后开火车检查朗读。
三、看一看。
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谁在干什么?
生:有一只猫想吃鱼。(直接切入主题,好吧,那就顺势而下)
师:从哪看出它想吃鱼呢?
生:它的眼睛瞪着两条小鱼。
生:它一只爪子在水里划来划去。
生:图上有一个小气泡,气泡里面的鱼就只剩鱼骨头了,代表小猫在想着把两条鱼吃掉。(哇塞,你的观察太仔细了。因为印象深刻,所以清楚地记得是谈芝绮小朋友说的。)
师:看完小猫,再来看一看小鱼,能不能从小鱼那儿找到“猫想吃鱼”的线索?
生:两条小鱼躲在莲叶下面,好像很害怕。
生:两条小鱼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很担心。
(恰如其分地利用好插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解一解。
1.解读“伏”字。
接着刚才的谈话,问孩子们:
“小猫想吃鱼,此刻,它在什么位置呢?”
“它在缸的边沿上。”——朱奕辰小朋友不错哟,课文《坐井观天》里刚学到的“沿”,已经会用了。
“它用什么的姿势在缸沿上的呢?坐着?蹲着?”
孙天浩自信满满地回答:“它是趴在缸沿上的。”
“趴字用得很准确。文中有一个字的意思就是趴,哪一个呢?”
“伏!”回答得非常自信。
于是,出示图片,读一读句子。
2.解读“欲”“之”
这只小猫伏在缸上干什么呢?“想要捕鱼。”——观察图片时,已说过,所以此处不再赘言。相机出示“欲捕食之”。问小朋友“欲”是什么意思?部分小朋友知道,还有部分小朋友茫然。于是,以旧知唤醒认知——出示已学过的《登鹳雀楼》中的句子:欲穷千里目。孩子们 “恍然大悟”:欲,想要。“欲捕食之,小猫想要捕食什么?这儿的之是指什么呢?”“小鱼。”
解读完毕,进行情趣朗读——
你可能觉得它很着急,读得非常急促。读读看——
你可能觉得它势在必得,读得信心百倍。读读看——欲捕食——之。
你可能觉得它已经在品尝着鱼的鲜美了,读得口水直流。是这样读的——欲捕食——之——。
因为富有变化,因为饱含“情趣”,孩子们读得特别带劲。尤其读“欲捕食——之——”时,因为我的示范,他们乐在其中。
(朗读指导时,老师恰如其分的示范朗读是很有必要的,给予孩子方法指导的同时,也能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
3.解“猫之想法”。
如果以“课本剧”的眼光来看文本的话,“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无疑是第一幕剧,可取名为“猫欲捕鱼”。
读句子后,引导孩子们想象:这只猫趴在鱼缸边沿,两眼目不转睛地瞪着两条小鱼,它会怎么想呢?
生:它会想:看这两条小鱼,肥肥嫩嫩的,肯定很鲜美。
生:它会想:看这两条小鱼,那么机灵,吃起来味道肯定也不错。
生:它会想:哼,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两条小鱼抓到手。
生:它会想:嘿嘿,小鱼,你们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的。
…………
结果怎么样呢?自然转入第二幕——“猫坠水中”。
4.解读“坠”。
出示句子: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猫全身都湿了。
师:从哪儿读到的呢?、
生:全身皆湿。
师:全身皆湿的小猫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带着体会读句子。
生:伤心。——带着体会读句子。
生:失落。——带着体会读句子。
师:小猫为什么全身都湿了。
生:掉水里了。
师:哪一个字是“掉”的意思。
生:坠。
出示:失足坠水中。
师:掉进水里的小猫怎么样了?
生:喊救命。
生:死命挣扎。
生:拼命往上爬。
出示:急跃起。
师:从“急”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猫很害怕。——读句子。
生:小猫想赶紧出去。——读句子。
生:小猫想马上从水中离开。——读句子。
师:是啊,此刻可以说是“性命攸关”的时刻,怎么能不着急呢!一起读——
解读完毕,合作朗读。

五、讲一讲。
文本解读完毕,整体回顾,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会说,便是理解的表现。)
孩子们练说时,我巡视。发现,很多小朋友说故事时,还是不能跳出“文本”的局限,拓展性思维不够。
于是给他们示范之后,再练说。有了示范之后,孩子们掌握了方法,也更自信了。原以为请小朋友上台讲的时候,举手者肯定寥寥无几——毕竟,这样的讲述,就相当于口头作文,且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却不料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最后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请了五个小朋友,结果教室里一片哀叹声——这也是低年级孩子的可贵之处,不怕出错,不怕丢脸,勇敢去闯。到了高年级,孩子们顾虑多了,反而勇于表现的就少了。
六、编一编。
请小朋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哈哈,想象一下那只“浑身皆湿”的猫咪的样子吧。故事接下去会怎么样呢?试着说一说。(可以用现代文写也可以试着用小古文的形式来说)
生:成了落汤猫的小猫,心里很后悔,想:我以后再也不自己捕鱼了。
生:成了落汤猫的小猫不放弃,回头找来了鱼竿、鱼线、鱼饵,把鱼钓了上来。
…………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芮胤天:全身皆湿,再不捕鱼。(模仿小古文说的哦,勇气可嘉!)
李艺洋:正当小猫伤心难过的时候,发现主人从外面钓鱼回来了。哇,鱼篓里好多肥嫩的鱼。趁主人不在,小猫赶紧偷吃了一条。(有剧情翻转之感哦!)
杨盛屹:伤心难过的小猫出门了,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大海边。正赶上大海退潮,于是,小猫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剧情很有跳跃感,敢想,必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