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汉文字干支》一书中,提出了“形符字”这个概念,并且把“形符字”同“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相提并论。这就是说,我是把“形符字”作为汉文字“造字法”的一种提出来的。
我为“形符字”定义:形符字是在象形字上加原始符号形成的字。例如:身、长、天、元、夫、立、母、眉、攴、正、旦、昔、石、永、州、果、朿、番、胃、升、卒、宫、至、引等。“大”是个象形字,象人正面形。“天”是大字头上加一符号,表示头顶,人的头顶是天。“夫”是大字头部加一小横,表示戴簪。夫是成年男子。古时男子,童年披发,成人束发,要戴簪。“立”是大字下加一长横,象人正立地上形。
形符字必须具备这样两个特点。
1、形符字必须以象形字为基。这是形符字区别于象形字的标志。“天、夫、立”都以“大”为基。“身、长”都以“人”为基,“身”是甲骨文“人”字腹部加一隆起符号,表示有了身孕。“长”是甲骨文“人”字头部加长发,左面加拐杖,表示年长的人。“母”以“女”为基,甲骨文“女”字胸部加两点,表示乳房。“眉”以“目”为基,“目”上加表示眉毛的符号。
2、象形字上所加的只能是原始的符号,不是独立的字。这是形符字区别于会意字的标志。“天、夫、立”都是在“大”上加“—”,这个“—”不是数字“一”,而是表示头顶、发簪、地面的符号。有些形符字的象形符号现已写成独立的字,我们却不能把它当作这个字去理解。“石”下的“口”是山崖下的石块。“宫”下的两个“口”是房中有多个房间。这些“口”都不可理解为嘴巴。“果”上的“田”是树上的果实。“胃”上的“田”是装有实物的胃,“番”下的“田”是兽类的足迹。这些“田”都不可理解为田地。
传统的汉文字学造字法有“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早就有人指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假借、转注是用字法。但是,人们发现,用“六书说”或“四书说”去解析汉字,并不能概括全部汉字的结构;而且,由于对“六书”理解的不同,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解析。后来出现的“三书说”也没能圆满解决这些问题。
汉文字已发明几千年,直到现在还有十几亿人学习使用。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文字体系。它应该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规律。“造字法”不能概括全部汉字的结构,就像链条少了环节,直接影响了我们对汉文字体系内部结构、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揭示。
提出“形符字”的概念,正好是补上这一环节。有了“形符字”,汉文字学的链条接通了,汉文字体系的内部结构就完整地描绘出来了。
在汉文字体系中,“文”是“干”,“字”是“支”。“字”都是由“文”生出来的。
“文”中包括“象形字”和“形符字”,“支”中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
象形字是描摹实物形状形成的字。每一个象形字都是一个原始符号。每一个形符字中也含有原始符号。象形字和形符字就囊括了汉文字所有的原始符号。这些象形字和形符字,既表义又表音,也包含了汉字的全部密码。在3500个常用字范围内,象形字有255个,形符字有324个。把范围扩大到7000个通用字,象形字增加12个,形声字增加17个。掌握了这608个密码,就了解了汉文字的全部信息。
用象形字和形符字做偏旁,表义做形旁,表音做声旁,就生出了会意字和形声字。
会意字是形旁同形旁组合在一起的字。例如:众、体、企、信、北、见、好、息、名、阳、朔、尘、社、男、灾、鲜、则、初、表、断、库、宗、闰、武等。
形声字是形旁同声旁组合在一起的字。例如:伟、妈、邮、吐、惊、搞、放、远、踏、昭、朗、铜、障、理、芝、柏、驶、廊、阁、店、宵、固、战、载等。
会意字、形声字还可以再做形旁或声旁,组成新的会意字或形声字。“见”是会意字,做形旁与“夫”组成会意字“规”,与“示”组成形声字“视”,做声旁与“玉”组成形声字“现”,与“舟”组成形声字“舰”。“好”是会意字,与“不”组成“孬”。“放”是形声字,做形旁,与“出”组成会意字“敖”,与“甫”组成形声字“敷”。“刀”做“召”的声旁,“召”做“昭”的声旁,“昭”又做“照”的声旁兼形旁。
“文”和“字”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词,都有其本义,多数都有引申义,有的还有假借义。本义多是实词,引申义有实词也有虚词,假借义多是虚词。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字又可组成若干复音词。复音词的词义都从字义衍生而来,理解字义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复音词的词义。
这就是汉文字体系的完整的内部结构。常用字、通用字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在这一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的《汉文字干支》就是以常用字为对象,完成了这一工作。
在这个体系的造字法中,把“指事字”也舍弃了。“形符字”是在象形字上增加原始符号。这个符号有具象的,有抽象的。“指事字”应能包括在“形符字”当中。
“形符字”也不是我的杜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早就有字例。“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石,山石也。从厂之下,口,象形。”“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这几个字(夫、眉、石、果),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他没明示。我就是给这类字取一个名字。实践证明,这一概念内涵明确,外延清楚,简明易懂,便于操作。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还很不成熟。发表出来,也是求教于方家。请对汉文字感兴趣的朋友给予验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