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感悟
(2022-07-16 18:07:32)
最近做了一套高考题,发现答题公式会,但是,还是不会做,这种不会做是一种看到题目无从下手的不会。突然就想到了我们班那些学生,他们不会做题,是不是,也是我这种感觉呢,老师讲的答题套路都记了,碰到题目还是不会。记得,在办公室吐槽的时候一直说“答题套路都给他们了,怎么就不会呢?这些人动不动脑子的?”直觉就是他们根本没脑子。但是,最近我自己也遇到这么个问题,文章内容看明白了,答题公式知道的,就是看到题目套不上去,无从下手。学生不会做阅读理解,是不是跟我一样的问题呢?
一直都知道,语文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语文学好。语文学习也需要静下来去悟,这种悟,也没有捷径,是需要海纳百川的积累的。
答题思路要有,理解力也要有,所以,我们常常强调要看课外书,但是光看课外书是不够的,书不能只当做娱乐来读,还要时长从鉴赏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还经常要跟孩子去聊一聊书,所以说到阅读习惯,其实一个家庭应该养成的是亲子共读的习惯,无论是一部长篇,还是一部短篇,甚至是一篇短篇小说散文,都应该尝试和孩子一起去聊一聊,在聊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就生发出来了。
不过,有时候,常常是父母或者老师说得多,学生孩子很多是被动接受,其实,我最近也一直在反思,读书这件事,他不应该成为一种必须这样必须那样的行为,我们让孩子读书,不是以给她读完一本书或者让她读完一本书为目标的,我们的目标其实是应该以孩子为本的,就是读书是一件以人为本的事,如果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以他的视角发现了一些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和他去探讨的事,也许他说的不一定,不一定合乎一本书最主要的主题,那是因为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在看,如果一味的强迫他接受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读书就失去意义,在聊书的过程中,应该是各抒己见,互相尊重的。
只有这样读书,聊书,才能培养一个孩子的习惯和语文素养吧。因为语文实在不该只是为了考试,他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甚至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关乎着我们的幸福。
前一篇:永远不可能做好完全的准备
后一篇:再看狼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