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载:《介绍京胡演奏家林宗禔先生的夫人许红婴》
(2014-04-17 10:45:24)
介绍京胡演奏家林宗禔先生的夫人许红婴
本帖最后由松香子 于 2010-3-17 17:21 编辑
我和他们二位是几十年的老朋友,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我这个戏迷的老师。红婴从进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开始算起,距今已五十年,整整半个世纪了。她是拉小提琴的,她和宗褆结缘实在是前世修来的。因为小提琴是西乐之王,京胡则是京剧音乐之魁,历来不搭界,井水不犯河水。这一奇缘恰恰是老天所赐,缘于文革中西乐要介入京剧样板戏的契机。宗禔于一九六八年,以中国戏校高材生分配到了中国京剧院,当时近三百毕业生中(演员、乐队、舞美)只有七名尖子学生直接到演出团体,其余都到了部队农㘯劳动,宗禔就是七名学生之一,和李维康一起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宗褆所在的中国京剧院二团是演《红灯记》的“板团”,他在此剧中任B角琴师。A角琴师是老琴师沈玉才。后耒宗禔当任《平原作战》的原创琴师。当时的中央领导要往京剧音乐里“掺沙子”,派出西乐乐队进入“板团”,红婴一九七零年也没去清风店农㘯,而直接到了《红灯记》剧组拉小提琴。乐队成员还耒自当年的广播交响乐团和耒自北京新影乐团及总政歌舞团的个别演奏员,京剧乐队只保留了“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和四位打击乐。西乐要不要介入京剧在此不去讨论,重要的是成就了林许这一奇缘佳话。
所有音乐都是相通的,红婴对京剧音乐有一种天赋的感悟。她曾亲口对我说沈老的京胡非常棒,声音很有激情,有极大的穿透力。但红婴说他的“老范儿”和西乐融合起来就需要有一个过程。但宗禔的京胡音很准,音色很美,他学过小提琴,二胡和板胡,因此,他与我们合作,简直就是一拍即合。从对他的漂亮京胡声的崇拜很快他们二人就从知音发展到了伴侣而喜结良缘,宗禔不但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伴侣,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红颜知己!他们于一九七八年正式结婚,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
红婴到了美国,她的聪明才智使她很快在新的职业领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她如今已成为一位大型数据库的专家。
宗禔由于属当年中央文件“专业骨干人才不能出国”的规定内,中国京剧院就是不批准赴美申请,最后文化部有关部门看见部長的亲自批准这才放人,三年后,以留学生的身份到了美国和夫人团聚,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自己的操琴岗位,告别了鲜花和掌声,开始了一种陌生的生活和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很快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他心中有一个永远的梦,那就是重新回到他的京胡艺术世界,那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缺了它,生命就不完整。而这个梦他一人还实现不了,孤掌难鸣!他需要有一个人来帮助他继续实现对京胡艺术的探索和传播。但这个人却太难找了,他不但要懂音乐,还要懂京剧音乐。他不但要有各种现代科技技能,而且还能理解宗褆,懂得宗褆在京胡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热情,象承担一项大工程一样,建造起一座宏伟的艺术桥梁。
除了红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满足这些条件。更重要的是她最了解丈夫的演奏特点,深知丈夫过早离开舞台是损失,是愦憾!因此红婴怀着对丈夫的满腔深情,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艺术桥梁工程师的重任。
宗褆在京胡艺术界的地位十分突出,他处于京胡艺术界承上启下的高端。他曾得到杨宝忠先生亲授,他的演奏中,处处闪烁着杨大爷灵动的伴奏神韵;他对何(顺信)派京胡艺术有精辟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和沈(玉才)老共事多年耳濡目染,使他对沈老的京胡艺术有深刻的感受并渗透到了自己的演奏中。他吸收老一代的艺术精华,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优越条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简言之,就是四字操琴理念---美味神情。他的演奏艺术对后来的京胡琴师们有着示范和领军的作用。京胡艺术需要他,京剧发展需要他。他如果就此罢手,他又如何心甘?
红婴不但对京剧音乐有足够深的理解,而且对京剧的声腔艺术也有深刻的洞察。赴美之前她又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民族音乐学专业,还系统的学了很多戏曲音乐的课程,因此,她直率对我说,有的琴师自己的功力那么差,却要举办独奏会,让观众怎么坐的住?有的演员,台下不练功,不吊嗓,越唱越差,要么使拙劲儿,要么平淡无味儿,更不用谈有自已的“东西”和感情了!这算什么“名家名段”?有很多人连业余的都不如,真丢人!她还说,有的院团领导不懂艺术,搞了多少年不出戏不出人才,白白浪费了国家大量的经费钱财,这样的院团领导简直就是罪人!她讲,现在搞得最好的是北京京剧院,人才不断涌现,剧目也不错。她的这些高论,使我十分惊讶,她对京剧的关注和洞察,使她具备了艺术桥梁工程师的非凡素质。
红婴比任何人都理解宗褆的内心。于是,她开始思考和酝酿,以什么形式来帮助宗禔实现他的愿望。她决定秘而不宣地为宗褆建造起一座艺术桥梁!在宗褆六十岁的生日时,她给了丈夫一个惊喜,她把自己精心建成的《京胡林》博客网站,当作一份大礼送给了他。这份礼物是无价的,它帮助主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主人的后半生再创辉煌。事实也证明了这些,《京胡林》自开办以来,参加听课的人非常踊跃,国内国外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专业业余的都被吸引了进来。他的影响,无论从学生人数还是教学效果,都可以和中央电视台11频道的京胡课堂相比美,而且有过之而不及。
为了使《京胡林》的内容丰富多采,音像清晰,红婴为他费心购置了最好的设备及亲自参与课程的构思。所以,《京胡林》的每篇文章都那样简拣,准确和易懂,广受大家欢迎,受益非浅!我们这些受益学生不但要感谢林老师,更要感谢这位“艺术桥梁工程师”。
宗褆真幸运!是上天赐给了他一个好妻子!一个难得的红颜知己!一个天才的艺术桥梁工程师!京剧史一定会记住他们这对中西合璧的恩爱夫妻!
张杨迷2010春节
附:网友及作者评论
远古呼唤:
当一个人的艺术本身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时,要想再提升自己,就靠艺术家的道德情操在发挥作用了。林老师就是一个这样真正的德艺双馨的心境达到极高境界的艺术家!
谢谢林老师!祝林老师与师母身体健康!愿您们相互扶持,为京胡艺术在世界弘扬光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祝二老健康幸福!!
张杨迷:
谢谢广大的学友爱读我的小文,我很赞赏远古的观点,艺术家最后的分界就是在德上,林老师和许老师空中课堂的成功归于无私奉献,截然不同那些吃票友赚票友的很多还有些名气的琴师,那些琴师不可能成我们林老师这样大的气候。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