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先说戏——王珮瑜的《桑园寄子》

标签:
京剧瑜老板桑园寄子王珮瑜看戏先说戏 |
2012年9月15日下午1:30
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主持人:清子;主讲:王珮瑜
http://s8/middle/6a4819bagc9bb19d37917&690
《桑园寄子》是一出传统剧目。
讲述的是晋朝,黑水国石勒造反,扰乱中原。邓伯道携弟妇及一子一侄,出奔避难,投至戚潼关守将金水成。不料中途弟妇被乱兵冲散,只余子侄相随。邓伯道年老,子侄又弱,不能行路,求邓伯道背负。邓伯道负子则侄号泣;负侄则子啼哭,左右为难,既而慨然曰:弟死妇亡,并此孤侄而不保,何以对死者。乃决计弃子携侄。路过桑园,唤子采桑椹,遂以带缚之于树,咬指血书置其怀,始含泪负侄而去。适其弟妇过桑园,见侄紧于树,急解之下,携至潼关,一家仍得团聚。 ——“百度百科”
这是一出老戏,老谭少谭、余杨都演。
杨派称之《桑园寄子》;谭元寿先生演时为区分杨派,称之为《黑水国》。
故事简单而感人。
老观众可能多不陌生。
对于我等看戏不多的人来说,却只闻其名,没看过全本。
瑜老板对此作了一定的解释。
一是剧团较愿排一些叫好叫座的名剧大戏。
二是需要演员有较强的演出意愿。
三是一些特殊原因,稍后详解。
http://s3/middle/6a4819bagc9bb19913e52&690
瑜老板这出,是由谭元寿先生亲授。
基本上是余音谭腔,兼两者之长。
讲解过程中,幻灯片播放了老少谭余杨的四派唱法之不同。
瑜老板讲这些不同谓之创新。
对!
我们如今所谓的创新,往往注重舞台的布景、灯光、高科技。
打造出西洋歌、话剧的舞美效果。
这是舍本求末的。
孰不知,京剧的美,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写意。
靠演员的唱腔、身段、做派,让观众从脑海中去展现具象的画面。
演员的唱腔不同也使得观众感受演员对剧中人物的不同理解,看出创新来。
所以京剧的一桌二椅、演员的表演,可以幻化出大千世界,给人无限遐想,让人着迷。
http://s1/middle/6a4819bagc9bb19de1090&690
传统戏中特别讲究程式。
复杂严格的程式,可能会让人觉得烦琐、刻板。
但事实上,每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是为剧中人物所服务的。
比如今天讲座上谈到的一个小细节。
邓伯道带着子侄、弟媳爬山,及至山上,元寿先生让瑜老板稍停,回头看一看。
为什么?
因为要看一看子侄们是否都已跟上山来。
这个小动作一旦省略,似乎观众也看不出来。
演出《桑园寄子》,这些年来是瑜老板的夙愿。
但为何一直未能实现呢?
就是之前提到的第三点“特殊原因”了。
因为该剧,邓伯道是需要背负子侄,并演唱的。
娃娃生不好找。
《桑园寄子》的娃娃生,不仅有大段唱,还要念韵白,还要表演,更要邓伯道来背负。
上京之前的演出中,不少剧目的娃娃生都由成年演员应工(大多念京白)。
但这一出里,那份量,就是最大的障碍。
之前北京的演出,在戏校中找了两个。(王泽琪、胡彦泽)
没成想正值孩子发育。
从排练到演出,体重长了,动作缓了。
压得瑜老板这付小身骨,飘摇欲坠。
真是真了,但多演几次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在上海戏校找了俩中专一年级的孩子。
赵博文(右)、付广垚(yao)(左)
还有半个月,要控制,要控制。
呵呵。
http://s12/middle/6a4819bagc9bb1ae6b2ab&690
互动环节。
瑜老板为了让大家体会排演的辛苦。
请了十位观众上来。
学习负子的动作。
不过基本上要求是成年人背成年人。
很欢乐,很欢乐。
http://s13/middle/6a4819bagc9bb19e999dc&690
另一个互动,则是学习爬山的动作。
动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好绝不容易。
所以……
http://s15/middle/6a4819bag7a92b5d69d7e&690
所以,我就看成了下图,这张很有科学性的图片。
http://s2/middle/6a4819bagc9bb1ae7e451&690
最后是答观众问。
谈到了一些京剧大形势问题。
瑜老板对京剧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
毕竟是国剧,本人也是持乐观态度。
特别是在京津沪,无论从历史环境还是文化氛围,更是具有发展土壤。
只要别乱改,好好的挖掘传统剧本。
什么道德、什么真善美、什么精神文明教育,里面都有。
http://s6/middle/6a4819bagc9bb1a7c6a35&690
最后,这位老先生,给瑜老板送上一面锦旗。
余派佩瑜观众爱,
再现小冬展风采。
引领坤生梨园才,
国粹创新当表帅。
http://s14/middle/6a4819bagc9bb1ac3067d&690
———————拾遗补缺——————
一、第一句的“叹兄弟”和《洪洋洞》的“叹杨家”几乎是一样的,仅是后面的落音(拖腔的变化)不同,以此有别于《洪》剧。
二、男怕西皮、女怕二黄。由于二黄正宫调对于旦角来说,音域非常高非常难,而且又基本属二路,少有正旦愿意配演此戏。过去谭元寿先生演这出时,是他儿媳阎桂祥配的戏。本次请的是上京田慧,宗梅派,是为了戏的原汁原味。虽然也可以请别派调门更高的青衣来演,但由于当年给老谭(鑫培)配戏的就是梅兰芳,为了格调和传承的统一,就得请梅派演员。为保证戏的正宗,田慧抻着劲,坚持不降调,跟着瑜老板“上天台”,难得。
http://s11/middle/6a4819bagc9cb9a073aba&690
三、剧中的褶子,穿的是元寿先生的,帔是富英先生的。沾着仙气呢。过去老戏里,邓伯道褶子为青色(黑),配上“黪三”(灰色三绺胡子)感觉有些过于重了,上海话叫“乌苏”。因此元寿先生改棕色。瑜老板自己本也有一件,但颜色稍浅,不如元寿先生的深沉。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元寿先生借给瑜老板表演。可见,好演员在舞台上,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在细节上要下多大的功夫。
http://s16/middle/6a4819bagc9cb96322a3f&690
http://s11/middle/6a4819bagc9cb96335e5a&690
四、由于该剧多年未演,北京京剧院后台已无桑树道具,现做也来不及,把元寿老先生也急坏了。最后只得把柳树搬将出来,枝叶盘于后,权让它去个桑树的角儿。这回在天蟾,将不会有此乌龙,会请来桑树做本色表演:D
http://s7/middle/6a4819bagc9cbe0018556&690
桑树:柳树饰
五、过去谭(鑫培)老板的邓伯道,去娃娃生的其中一个是周(信芳)大师。
六、绑子一折中,胡琴拉二黄“八板”(老八板)曲牌。这个曲子是个欢快的曲子,常用于《红娘》扑蝶、《打花鼓》等欢快舞蹈的场景。这一折里,邓伯道骗子侄去摘桑果充饥,趁机解带绑子。两个孩子开开心心的去爬树摘果,这曲子衬的就是这一幕。但事实上,邓伯道下了舍子的决心,内心却是极度悲戚的。此处的表演和欢快的曲子形成强烈的反差,营造出一种极端的悲剧效果,多能看哭观众。这其实就是我们写文章时常用的手法,以喜衬悲、喜极悲深。
七、《桑园寄子》是老谭(鑫培)的名剧,一直是非常叫好的。俞叔岩当年想学,去看。一到老谭攀藤爬山处,身段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艺术感,令他深深折服。这段动作四个演员排成一行,行动整齐,邓伯道要模拟一系列的攀藤、甩髯口、扶差点滑倒的邓方的动作,短短数秒,演来一气呵成,使观众身临其境。俞叔岩回家就练,竟至无我之境,桌上茶杯打翻也浑然不觉。
八、《空中剧苑》视频
20120218,CCTV空中剧苑
《桑园寄子》访谈
嘉宾:王珮瑜、谭孝增
http://xiqu.cntv.cn/special/kzjy/classpage/video/20120218/100705.shtml
以下是今年年初梅兰芳大剧院录制的视频。
但视频往往受到镜头的局限,无法看到整台的效果。
在给一个演员特写时,也无法看到别的演员身上的戏。
一则是10月2日无法去剧场观摹,自己找来过过瘾。
二则也可以让喜爱此戏的朋友看一看,比一比,一年来的成熟度有多少。
特别是两个娃娃的戏份。
视频一(32:21):http://ent.cntv.cn/enttv/yinyueting/classpage/video/20120220/100812.shtml
视频二(19:59):http://xiqu.cntv.cn/special/kzjy/classpage/video/20120220/100789.shtml
视频三(33:59):http://xiqu.cntv.cn/special/kzjy/classpage/video/20120220/100796.shtml
视频四(12:45):http://xiqu.cntv.cn/special/kzjy/classpage/video/20120220/100794.shtml
以下是去年10月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录制的视频。
王珮瑜饰邓伯道、毕玺玺饰邓元、李文文饰邓方;
(祭坟一折)http://xiqu.cntv.cn/nettv/xiqu/special/kzjy/classpage/video/20111016/100004.shtml
过去没进剧场,觉得看看视频挺好。
进过剧场后才发现,要想真正欣赏,看视频是不行的。
最后,祝瑜老板调理好身体,演出成功!
适当吃些荤腥,身子骨壮实了,演戏就更出彩了。
到那时,哪怕让王玺龙来应娃娃生,也能背得动!
哈哈。
———————《桑园寄子》与历史中的邓攸——————
作者:夏炎
京剧《桑园寄子》,讲东晋时期,后赵石勒兴兵入侵,山西太原府邓攸携子邓元、弟妇金氏、侄儿邓方逃难。途中,金氏被乱军冲散。因邓攸年迈,无力带领两孩童赶路,又念亡弟托孤之情,毅然决定舍弃亲生之子。他将邓元绑在桑树上,写血书一封,遂背邓方而去。金氏被冲散后,行至桑园,恰遇邓元,将其救下。后一家人在潼关重逢。该剧对演员的唱、做要求都很高,是一出著名的谭派老生戏。
《桑园寄子》虽是京剧的一出经典之作,但其内容却多与史实不同。
邓攸,字伯道,历史上确有其人,《世说新语》《晋书》中都有关于此人的记载。史载他幼年即失去了父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西晋时曾在东海王司马越属下任职,永嘉之乱,被石勒掳去,后趁机逃脱。至江东,效力于东晋政权,曾任吴郡太守。
历史上的确有邓伯道舍子救侄一事,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却与《桑园寄子》大为不同。据史书记载,邓攸确有一个弟弟,但姓名不详(戏中叫邓伯俭),其弟有一子名邓绥,不叫邓方。
戏中说是石勒入侵,邓攸携眷逃难。而实际上,邓攸及其家人曾被石勒掳去,而且邓攸还被"石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并把他安置在车营中。只是因为邓攸不堪受"异族"统治(石勒的后赵是羯人政权),趁石勒过泗水,将车毁坏,携带其妻、子、侄乘牛马而逃,后又被人抢走牛马,这才发生了邓攸面对两个孩童,难以处置,舍子救侄的故事。戏中说邓妻早亡,乃是邓收携弟妇金氏逃命,也与历史不符。戏中是以大团圆作结。而历史上的邓攸不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而且一生乏嗣无后。
京剧《桑园寄子》故事主要来源于《东晋演义》,对史实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历史上的邓攸虽然在《晋书》中被列入《良吏传》,但他的很多做法却与儒家伦理相悖。投降石勒,不能算是忠君;舍弃亲生之子,也不能叫仁爱。《晋书》的作者曾这样评价:"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预加徽纆,绝其奔走者乎!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戏中才增加了邓攸祭奠兄弟、桑园写血书以期他人救其子的情节,删去了没于石勒之事,并将乏嗣无后改为大团圆的结局。
戏曲是喻褒贬、辨善恶的。《桑园寄子》使人们看到了邓攸舍子救侄的高尚品德,并终于一家团圆,它不仅使邓攸的形象完美化,更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共同愿望。
(摘自原《戏剧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