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溪 良知四无说析论(参考内容)
(2010-10-27 10:47:47)| 标签: 经典理论杂谈 | 
目录 摘要 参考书目
王龙溪良知四无说析论 
目 录
论文提要
第一章  绪论:良知教之义理背景——「心学」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四无说下的工夫论
 
 
 
参考书目
论 文 提 要
 
  本论文旨在条理王龙溪将王阳明良知「四有」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為善去恶是格物)转為「四无」句(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亦是无善无恶之意,知亦是无善无恶之知,物亦是无善无恶之物)之理论脉络,并分解「四无」之义涵以确定其理趣,冀由此了解「四无」在整个儒家实践哲学的理论价值。文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是在寻索阳明学的义理背景——以「心学」為主轴,先论定「心学」之「心即理」一义在实践学理上的首出性,并铺陈先秦及宋明儒者对「心学」的开发与把握。
 
 
第三章详细析解「四无」之意义。从「四无」中可解析出两个面向:即由体上说的「四无」与由用上说的「四无」,而此两面之义或在「四有」之底层以為成德所以可能之根据,或在四有之上层以為工夫圆熟之境界。故龙溪之四无不但并末脱离阳明之系统,更可说是四有之合理的发展,是「心学」理论之成熟。
 
第四章专论阳明对「四有」「四无」之评判。由阳明之评判中旁窥「四无」之价值与限制。
 
第五章展示「四无说」下的功夫论。从体四无一面说「悟本体的工夫」,从用四无一面说「合本体的工夫」,此两种工夫是最高、最直截的工夫,也唯真用此两种工夫,体用才归一,德行才平实。
 
 
附:本论文参考书目
(群经诸子不列)
一、古籍部分:
张廷玉  
黄宗羲  
黄宗羲  
周濂溪  
张横渠  
程顥、程颐  《二程集》,台北里仁。
朱 熹  
陆象山  
杨 简  
王守仁  
陈荣捷註释  《王阳明传习录详註集评》,台北学生。
王 畿  
王 畿  
王 畿  
罗近溪  
刘宗周  
 
牟宗三  
牟宗三  
牟宗三  
牟宗三  
牟宗三  
牟宗三  
牟宗三  
牟宗三  
唐君毅  
唐君毅  
唐君毅  
唐君毅  
钱 穆  
劳思光  
蔡仁厚  
蔡仁厚  
蔡仁厚  
蔡仁厚  
周群振  
刘述先  
刘述先  
容肇祖  
甲 凯  
杨祖汉  
王开府  
邓艾民  
林安梧  
林日盛  
许宗兴  
林月惠  
曾阳晴  
牟宗三译 
 
   
钱 穆 〈王龙溪略歷及语要〉,思想与时代月刊第四十三期。
劳思光 〈王门功夫论之争及儒学精神之特色〉,新亚学术集刊第三期。
戴璉璋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牟宗三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学生。
蔡仁厚 〈对致良知前后向的一个考察〉,阳明学术讨论集,台北师大。
蔡仁厚 〈陆王一系人性论之省察〉,鹅湖学誌第二期。
周伯达 〈王龙溪与宋明理学〉,幼狮学誌第八卷第三期。
陈德和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釐定〉,中国文化月刊第五十期。
李明辉 〈儒家与自律道德〉,鹅湖学誌第一期。
吴登臺 〈「心学」是否為唯心论商榷〉,鹅湖月刊第三十九期。
林安梧 〈象山心学义理规模下的本体詮释学〉,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
林安梧 〈王阳明的本体詮释学〉,阳明学术讨论集,台北师大。
陈熙远 〈黄梨州对阳明「心体无善无恶」说的疏解〉,鹅湖月刊第一七七期。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