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龙溪 良知四无说析论(参考内容)

(2010-10-27 10:47:47)
标签:

经典理论

杂谈

目录 摘要 参考书目

王龙溪良知四无说析论   王财贵

目  录

论文提要
第一章  绪论:良知教之义理背景——「心学」

         第一节   「心学」释义
         第二节  先秦儒家心学的规模  
         第三节   宋明儒对心学的阐扬

第二章   阳明良知之教及龙溪对良知教之了解

         第一节 阳明「良知」之教的殊特
                一、阳明之说「心即理」
                二、「良知」与「致良知」
                三、就大学心、意、知、物而言致良知工夫
         第二节  龙溪对良知教之理解
       
第三章   「四无说」析论
  
       第一节  「四无说」之提出 
       第二节  体四无 
       第三节  用四无 
         第四节  「四无」之体用相须

第四章   阳明四有四无之合会

       第一节   有关「四有」「四无」是不是「教法」问题  
       第二节  有关「上根」与「中下根」问题 
         第三节  有关所谓「宗旨」问题
         第四节   有关「天机发泄」问题 

第五章四无说下的工夫论

         第一节  悟本体之工夫 
         第二节   合本体之工夫

 

参考书目
论 文 提 要
                                
  本论文旨在条理王龙溪将王阳明良知「四有」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為善去恶是格物)转為「四无」句(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亦是无善无恶之意,知亦是无善无恶之知,物亦是无善无恶之物)之理论脉络,并分解「四无」之义涵以确定其理趣,冀由此了解「四无」在整个儒家实践哲学的理论价值。文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是在寻索阳明学的义理背景——以「心学」為主轴,先论定「心学」之「心即理」一义在实践学理上的首出性,并铺陈先秦及宋明儒者对「心学」的开发与把握。

  

    第二章论述阳明良知教之特色及龙溪对良知教的体会。先从「心学」的观点衡量良知教,发现所谓「良知之教」是用「心学」吸收朱子格物致知之工夫架构下所作成的实践理论,其中以「良知」融摄「本心」,更具警策性。而龙溪特从完整性与见在性两面了解良知教,颇得宗要,其「四无」之说即此两性发挥至极所自然说出者。

 

  第三章详细析解「四无」之意义。从「四无」中可解析出两个面向:即由体上说的「四无」与由用上说的「四无」,而此两面之义或在「四有」之底层以為成德所以可能之根据,或在四有之上层以為工夫圆熟之境界。故龙溪之四无不但并末脱离阳明之系统,更可说是四有之合理的发展,是「心学」理论之成熟。

 

  第四章专论阳明对「四有」「四无」之评判。由阳明之评判中旁窥「四无」之价值与限制。

 

  第五章展示「四无说」下的功夫论。从体四无一面说「悟本体的工夫」,从用四无一面说「合本体的工夫」,此两种工夫是最高、最直截的工夫,也唯真用此两种工夫,体用才归一,德行才平实。

 

 

附:本论文参考书目
(群经诸子不列)

一、古籍部分:
张廷玉      《明史》。 
黄宗羲      《宋元学案》,台北河洛,(三册)。
黄宗羲      《明儒学案》,台北华世,(三册)。
周濂溪      《周子全书》,台北广学社。
张横渠      《张载集》,台北里仁。
程顥、程颐  《二程集》,台北里仁。
朱 熹      《朱子语类》,台北文津,(八册)。
陆象山      《陆九渊集》,台北里仁。
杨 简      《慈湖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
王守仁      《王阳明全书》,台北正中。
陈荣捷註释  《王阳明传习录详註集评》,台北学生。
王 畿      《王龙溪全集》,道光壬午年重刻本,台北华文,(三册)。
王 畿      《王龙溪语录》,台北广文。 
王 畿      《王龙溪先生全书》,和刻影印本,台北中文。
罗近溪      《盱坛直詮》,台北广文。
刘宗周      《刘子全书及遗编》,台北中文。

 

贰、近人论著:
牟宗三     《认识心之批判》,台北师大美术社影印流通版。
牟宗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
牟宗三     《王阳明致良知教》,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
牟宗三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学生。
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
牟宗三     《圆善论》,台北学生。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香港新亚研究所。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香港新亚研究所。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香港新亚研究所。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香港新亚研究所。
钱 穆     《宋明理学概述》,台北学生。
劳思光     《中国哲学史》三上,台北三民。
蔡仁厚     《王阳明哲学》,台北三民。
蔡仁厚     《宋明理学北宋篇》,台北学生。
蔡仁厚     《宋明理学南宋篇》,台北学生。
蔡仁厚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学生。
周群振     《儒学探源》,台北鹅湖。
刘述先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北学生。
刘述先     《黄宗羲心学的定位》,台北允晨。
容肇祖     《明代思想史》,台北开明。
甲 凯     《宋明心学评述》,台北商务。
杨祖汉     《儒学与康德的道德哲学》,台北文津。
王开府     《儒家伦理学析论》,台北学生。
邓艾民     《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大。
林安梧     《现代儒学论衡》,台北业强。
林日盛     《王阳明心学之发展及其影响》,文大七十一年硕士论文,蔡仁厚指导。
许宗兴     《王龙溪学述》,政大七十一年硕士论文,曾昭旭指导。
林月惠     《阳明内圣之学研究》,师大七十七年硕士论文,牟宗三指导。
曾阳晴     《无善无恶的理想道德主义》,台大七十八年硕士论文,张亨指导。
牟宗三译    《康德的道德哲学》,台北学生。
             宇野哲人著、马福辰译 《中国近世儒学史》,台北文化大学。

       

参、单篇论文:
钱 穆 〈王龙溪略歷及语要〉,思想与时代月刊第四十三期。
劳思光 〈王门功夫论之争及儒学精神之特色〉,新亚学术集刊第三期。
戴璉璋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牟宗三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学生。
蔡仁厚 〈对致良知前后向的一个考察〉,阳明学术讨论集,台北师大。
蔡仁厚 〈陆王一系人性论之省察〉,鹅湖学誌第二期。
周伯达 〈王龙溪与宋明理学〉,幼狮学誌第八卷第三期。
陈德和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釐定〉,中国文化月刊第五十期。
李明辉 〈儒家与自律道德〉,鹅湖学誌第一期。
吴登臺 〈「心学」是否為唯心论商榷〉,鹅湖月刊第三十九期。
林安梧 〈象山心学义理规模下的本体詮释学〉,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
林安梧 〈王阳明的本体詮释学〉,阳明学术讨论集,台北师大。
陈熙远 〈黄梨州对阳明「心体无善无恶」说的疏解〉,鹅湖月刊第一七七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