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又是今朝,双亲泉下,又岂能知。怅萋萋春草,长盈庭砌;团团月季,空缀荒枝。无论悲欢,休言穷达,长愿低偎亲两膝。漂零处,念千叮万嘱,涌泪淋漓。
凄凄往事依稀。叹天地相隔永别离。正坟前跪立,几丝哀柳;露花如泣,一捧春泥。仰望长空,天堂安否,但愿相扶相护持。轮回在,要生生相伴,世世相依。
百花凋零风无力,残红落处草凄凄。堂前不闻唤儿声,梦里依旧寒暖嘘。杜宇声声复来还,情短松岗思如缕。浊酒一杯当空祭,泪飞顿作漫天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恰逢仲春与暮春交错之时,清明节悄然而至,天地俱生、四野明净、万物以容。清明即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万象更新、气候宜人、浓墨重彩而美好的自然节气,可踏青旅游;清明又是祭祀祖先、扫墓怀古、寄托哀思、追思铭记、淡淡悲凉而伤感的民俗节日;清明亦是在世和离世的亲人之浓酽的情亲日,能家人“团聚”,汇聚无数思念和情感,祭祖追忆先人,缅怀离世生命。清明节祭祖扫墓(民俗称“上坟”)是我国传统民俗,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文化、传承和责任。而我感知的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挂牵。
又到一年一度风清景明时节,思父念母情愫如波涛汹涌,感慨良多,夜不成寐,继而打开手机,草就成文,借此抒怀!
文人喜欢把清明喻作“清明是一首春雨淋就的豪迈感人的抒情诗,诗中有缅怀的敬畏;清明是一幅春雨浇成的淋漓多彩的水墨画,画中有祭祀的肃穆”。当思绪如行云流水般涌现,自己的心田就是一张宣纸,每个人都能挥洒出自己的情感,可以寄托哀思,也可以诉说离愁。而我所抒的是清明时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和莫名的感慨!淡淡的思念,随岁月流转;深深的眷恋,荡漾在心怀;由感念而抒矣。父母双亲作古多年,唯有“阴节”方可“见面”“叙谈”。每逢清明、十月一、春节等日子都要上坟,过寒食,杯中薄酒浸细壤。儿女乃至孙辈都要来到祖辈和父母墓前,砍枝锄草,翻沟培土,摆上祭品,点燃纸冥,相继跪拜,缅怀祭奠,祷告祖先亲人保佑。诚如人们常说:“只要子孙在,定有追悼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虽然已是天各一方,但这份念想却始终将我们牢牢的连在一起。作为儿子,墓前祭悼父母本是尽孝之天职,然,我每年领着儿子孙子在父母墓前祭拜。在去的路上还要讲父亲助人为乐,诚信作事等方面的故事……
每当想起这些,自责和愧疚在心底蔓延开来,惭愧直至。母亲去逝时我三岁,那年父亲离开我们时我十七岁,父亲在在世时没有行孝在床前,我在他乡打工没能回家服侍……以后打工每逢祭日,遥望家乡,感觉漂泊无依,身不由已,便在居住地家门附近十字路口,面对家的方向,烧上祈祷!恳请父母在天之灵给予宽恕。今日清明至,几多哀思,几多牵挂,几多泪行。爹娘音容今犹在,脑海里盘旋的字眼,尽是些伤感、别离、悔恨和后会无期,思也孤单,说也凄凉。清明沐浴暖阳,但阳春的风却阴冷的令我凄惶,街道两旁的花枝似在黯然流连当年的异彩,抽芽的小树无助而惆怅。愧疚砸伤了眼框,思念触疼了心房,任“冷风凄雨”将自己浇透,从上到下透着寒凉,由内而外诉着感伤。回望爹娘去了天堂的短日内,我每天都在仰望,只望得泪水成了汪洋;我每晚都在祷告,吴刚却撒下灰蒙蒙的光。我的心里装不下二老的坟茔,九泉之下的笑颦,怎能迎合为儿痛彻心扉的悲悯与凄凉。远在天堂的亲人,您可好?我们虽天涯永别,天各一方,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心心念念,直达远方。您虽逝犹生,几十年来,儿子牢记您在艰难岁月的养育恩情,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现吾辈也已是春华秋实,儿孙满堂,勿念万望。这些话,心存数年,只是心中默默祈祷,也没有时间成文,现借清明节写下这份牵挂,微递到天堂,用文字跪拜父母的亡灵:亲爱的爹娘,清明节到了,今天,为儿烧去我在这个世界里又一年的忧喜,承载着心灵的归宿,承载着岁月的研磨。父母地下有知,请护佑后代幸福安康。只有子孙后辈的兴旺发达,才是父辈和祖辈的期望和荣光!愿双亲和已逝的祖辈在天国里安息,愿家庭和家族的生者们幸福健康、繁荣昌盛!今夜,儿子期盼您能再来入梦,和二老说说话……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家父家母都没“久病”而故,若真的是因久病而不愈而逝,心中或许会少些遗憾和悔恨。受当时经济条件、时间、精力和孝意识等因素影响所限,自己没来得及好好尽孝道,亏欠父母太多,想到这些觉得十分愧疚。总是一直强调说在忙、在工作、在挣钱,没空、没时间、顾不上,自我安慰的借口就是那时年轻、不懂、心智不足,其实就是孝心不够、无心、不孝!对父母,遗憾太多,难以释怀的有三:二老都没有去医院医治病逝家中;缺少陪伴,没有真正陪伴过双亲;未尽奉养义务,没有好好尽孝。最刻骨铭心是:爹临终没吃上“馋”的水煎包、没满足娘弥留之际想吃水饺的愿望。这些,已成我终生遗撼和愧疚,追悔莫及,痛苦万分,至今无法释怀。每每想起这些,心里总是不舒服,无名的难受,时常自责、悔恨、谴责自己,吾为不孝儿。错过了不能重新来过,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祈祷,忏悔……
父亲1976年正月初四去世,享年69岁;母亲去世在63年前,享年43岁;今年是父亲114岁、母亲111岁诞辰。这是今生今世难以忘怀的日子,去年,就有草书祭文之念,因故未能成行。此时我含泪写这篇短文,以示永远的愧疚和怀念。虚实在心,浓淡在情。虚,文不达意,实,真情告白;浓,源自纠结,淡,出于释怀。先父因病溘然去世,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哀痛和无限的遗憾。
父亲去世,我从耀县赶回,见最后一面。父亲在家人在场的情况下,安详走的,安详离世。我们还是心痛不已,伤心欲绝。
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陪伴。但每天为生活奔波,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时间不多。父母健在时,聚少离多,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甚至几年不回家。长大离家后,从未正儿八经的真正的陪伴过父母,父亲走的早,更甭说。要说对母亲真正的陪伴也只有两次,严格来说就是两夜(逝前几天的晚上和娘“走”的那个晚上)。
时间长了,那种刚失去老人时揪心的痛楚似乎平淡了;可时间长了,思念的情感却越发悠长。思乡念亲,是人之本真,人之常情。父母在,家在,父母故,家虽存但味别样。有大哥大嫂守家,我只在有空闲时回家探望兄嫂。时过几十年,再次缅怀双亲,情感中增添了更多忧伤和怀古。所有的往事随风而去,待来年随春雨而归。
古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善之首。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好的德行,孝敬父母也是儿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孝顺、尽孝,有多种形式、多种方式。何为孝顺,我的体会是:最大的孝大致莫过于三要素:听话顺从、照顾陪伴、奉养(赡养)送终。解读为:听话不淘气、顺从多如意、回家常陪伴、奉养尽义务、养老又送终、人生无悔遗。道理很浅显,但到真正明白懂得其真谛内涵,大都为时已晚,只留遗憾在心间。越老越怀古,越老越懂情,越老越动情。临近清明,我本就常思父母的心情更不能平静。爹娘音容今犹在,尤其在夜阑人静之时,父母那和蔼可亲、操劳沧桑的面容,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时常做梦和父母在一起。吾辈为人父母几十年,也早已有孙辈,时常训导子孙要尚德崇礼、感恩行孝。自己已奔古稀,我用67年的人生经历体会,借此机会以此短文顺告后人:《劝孝歌》里讲:“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人一生的命运,孝顺父母的人,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不孝父母者,一生哀怨;善待父母者,一生无憾。为人懂孝最重要、愚孝不可取、尽孝在当下、行孝应及时、不孝为可耻。我的感悟如下:
一是,牢记养育恩。父母,养我们的从小到大,懂我们的喜怒哀乐。父母,是我们的阳光,照着我们来时的道路,也照着我们未来的归宿。我们在光阴似箭中长大,父母在日月如梭里衰老。父母生养之恩,比任何恩情都贵重,就像牛根生所言:“太阳光大,父母恩大。”金钱地位名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亲情!人世间,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孩子对父母的回报,永远难以画上等号。父母给孩子再多,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孩子给父母很少,却说是孝心一片。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能给的,远远不及父母付出的千万分之一。父母恩,真的是每个人一辈子都还不完的恩。身为子女,无论走到哪,无论你干啥,无论穷和富,都要铭记那份恩情。应该在父母健在时好好对待他们、报答他们,尤其父母年老后。父母在世,作为儿女,今后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安乐晚年。父母期盼的只是阖家团圆,儿孙绕膝,不论富贵与贫穷,有钱没钱,只要全家人平安欢乐幸福就好!
二是,尽孝不等闲。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啥事都可缓,唯独尽孝不等闲!岁月无情,时光冷酷。孝顺父母,是人一生最不能等的事。父母在时,总以为来日方长,可以慢慢对他们好,回报他们的恩情。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去想,就能逃避过去的;很多机会,不好好珍惜,流逝后,永远无法重来。岁月不饶人,行孝需及时,趁亲人健在,珍惜孝顺的机会,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不要等到“那时”再后悔,切莫错过……
三是,少留孝之憾。有老人可尽孝也是一种福,只可惜,我早已无此福气!父母在,一切得失,都有见证与欢忧;父母去,所有荣华,都变得一文不值。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我的感受是: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对父母尽孝不留遗憾!然,可能大多都不如愿,难达十全,那些曾经的亏欠终究会成为遗憾。世上凡事只有当失去时才能体会到是多么珍贵,亲情亦如是。人生真正的尽孝终究会有或这或那、或多或少的悔恨和遗憾!对此我的感念颇深……
四是,祭祀弥生前。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孝顺,是生前的一日三餐与朝夕陪伴,而不是死后奢华隆重的丧礼与祭奠。人云:生前一次孝,胜过墓地万次扫。烧纸钱、贡水果食品祭品,只是一种寄托和慰藉意义所在,尽力而弥之。懂得感恩、追思逝者、缅怀先贤、为已逝亲人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也是一种孝行之为,且懂且珍惜。
五是,孝道要传承。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古有24孝之典故,今有全国孝道之模范。现代的年轻人应该尊古效今,秉承传统,将孝道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千百年前,古人叹惋清明,千百年后,今人祭祖敬贤。回忆为数不多的几次给双亲上坟,感怀至深:点点愁思,心头几多感慨;满腹哀思,万千悲伤凝聚;缅怀祈祷,悼念之情无限;酹酒敬香,心底弥漫惆怅;跪拜叩首,几番浓重哀愁。坟头添土寄哀思,烧香叩首敬孝心;清明忧思泛甚寒,思亲念母泪潸然;育儿立业情如海,念父感恩爱如山。一层板,两重天,不知哪里是何年?阴朝地府爹娘好,黄土坟茔绽杜鹃!今年清明,无论如何我也要回家给父母上坟。我愿:捧一把黄土,把悲伤掩盖;烧一沓冥币,将孝敬送来;洒一杯醇酒,与双亲酌饮;焚一炷炉香,给父母祭拜;叩一个响头,祝父母康泰。借一缕春风,吹走哀思的阴霾;撒一丝春雨,滋润忧伤的心灵;托一抹春云,把思念和哀愁挪开;敬一朵春花,把问候与祝福寄托;透一缕春光,让愧疚的心情释怀;借一处春景,让挂念和缅怀传递;借一片春意,将为儿祈祷转载……
提起清明节,人们的想象中似乎总有雨相伴,大抵是恰如其分的。清明时节,霏霏细雨,在这个悲喜交加特殊的日子里,点点哀思,寥作此文,遥祭双亲。也借此文与同逝亲人的朋友共慰!同时谨以此祭奠悼念为国捐躯的英烈!愿清明文化永传扬!只愿天国好,祭祖祈平安!愿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