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欢看电影的一个人,几乎一有新片上映,我都会成为电影院的座上宾,但我很少给看过的电影差评,即使看完电影后,影院里嘘声一片,身旁的老公也觉得某些影片在家租碟看就好,太不值得在电影院里破费了,可是我还是能找出值得来电影院看的理由和他争辩,因为我觉得都是导演费尽心力去拍的,不管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个人炒作,毕竟一部电影从拍摄到上映这个过程还是很辛苦的,谁也不想倾尽全力的付出缺换来观众的一片谩骂,一部作品怎么可能满足所有大众的需求,阿凡达那么成功不也是有差评么,所以我要说,即便影片不符合我们的口味,我们也要尊重导演和全体主创人员的劳动,你会发现你赞扬了它和你否定了它带给你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
言归正传,说说我看过的一部影片,是凯奇主演的《神秘代码》,讲述的是1959年,在庆祝威廉·道斯小学的建成仪式上,孩子们将自己作的画放在了时间囊里,并将其埋在地基下,其中一个看起来颇为神秘的小女孩露辛达在她的画上写下了一行行看起来毫无规律的数字。转眼间50年过去了,在威廉·道斯小学的50年校庆上,校方开启了时间囊并将50年前学生的杰作分发给现在的学生。露辛达的绘纸到了一个叫凯利布·柯斯勒(钱德勒·坎特布瑞饰)的孩子手里,这张绘纸引起了卡利布的父亲——麻省理工大学天文学教授柯斯勒(尼古拉斯·凯奇饰)的注意。柯斯勒教授发现,这张绘纸上的数字精确地记载了过去50年间所发生的重大灾难的日期及死亡人数;令他更为惊讶的是:上面还记载了将要发生的三起灾难事件,其中最后一件更是涉及全球的重大灾难,而他与他的儿子也将卷入其中。
柯斯勒教授试图通过当局来化解即将到来的危机,但是其他人认为他是杞人忧天,他只能选择孤军奋战。在戴安娜·韦兰(罗丝·巴瑞恩饰)与其女儿阿比·韦兰(劳拉·罗宾逊饰)的帮助下,柯斯勒教授不断的努力,与时间赛跑,直到不得不面对终极灾难与牺牲……
除了影片本身很好看,我觉得影片的画龙电影之笔在于他的配乐,影片音乐由好莱坞惊悚配乐大师马可·贝尔催米倾情担纲,钟爱电子音乐的他,此次在影片配乐中独辟蹊径,运用规模庞大的传统管弦乐,从主人公内心世界出发,营造紧张刺激的心理惊悚和悬念迭起的神秘氛围。在影片结尾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2乐章运用的很经典,尤其是最后主人公开车行驶在曼哈顿街头的一刻.外面是末日的行人,乱作一团,主人公确是心如止水.宁静安详的旋律,与画面的混乱形成强烈反差,相得益彰,用这首交响曲当配乐恰到好处.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我很喜欢,第二乐章尤为钟爱!第二乐章:小快板。虽然标记是Allegretto,但这一乐章绝不是轻快的。贝多芬曾犹疑过,是否把它标为Andante。它开始时,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长音和弦.以后是低音弦乐器上安静的节奏搏动—与其说它是一支旋律,倒不如说它是不停跳动着的心脏,它一直伴随着这整个主题和后面的一组变奏。
围绕在它周围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织起来的声部。不久,伤感的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中去,单簧管和大管在这里用另一种节奏吹了一些更为流动的旋律。即使在这里,如果你留心听的话,以前的节奏搏动仍在乐队的低音区轻声地作响。当高潮平息下来的时候,这主题的片断时而在这个乐器上,时而在那个乐器上低声耳语,最后,这一乐章在小提琴的叹息、回响声中结束。
再回到影片,导演摒弃了以往的英雄主义结尾,将影片结局赋予浓厚的宗教意味和宿命色彩,带给观众更多的反思。在静谧流动的音符中,电影音乐以超脱世俗的宁静乐音,为人类奏响永恒的安魂曲,影片结尾,两个孩子在充满爱与美好的伊甸园中奔向希望之树,大调式的明朗旋律,终究为人类的悲剧命运重新点燃了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