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政》 教案

(2012-06-17 09:01:39)
标签:

孟子

宋体

人文情怀

仁政

学习孔子

教育

分类: 高中语文教学
 

《仁政》 教案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政者,正也”,这其中包含哪些闪光的思想?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仁政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道(  )   陈同“阵”   胡龁(  )   衅(  )钟   觳(  )觫(  )褊(  )小   忖(  )度    枝同“肢”   刑同“型”   采同“彩”  便嬖(  )   盖同“盍”   反同“返”   愬同“诉”   惛(  )   罔同“网”   豚(  )   彘(  )   庠(  )序   无同“毋”   索绹(  )盻盻(  )(  )然   钧同“均”   

2、整体感知:富而后教,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3)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4)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5)益:增加。 

(6)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7)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8)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

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龙子:古代贤人。⑿粪:扫除。

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⒁说:同“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5)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16) 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17)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18)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19)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

(20)孔子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21)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22)强调“仁”的重要性。

  (23) 孟子向齐宣王阐明怎样以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

(24)孟子告诉滕文公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⑸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2、合作探究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富之”,孟子主张使人民有“恒产”,请归纳一下孔子和孟子关于国计民生的主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