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旧狱听红古
讴歌小城春秋
解放前,国民党的思明县监狱座落于现思明南路451号,它的前身是清政府(始建于1765年)的监狱。
最近,这里成为许多人参观打卡的网红点。因为1930年5月25日,这里发生了一件震惊国内外的大事——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省委书记陶铸同志亲自部署指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一场武装破狱斗争,一举从狱中成功解救出40多名革命同志,并将他们安全转移到闽西等地。
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的厦门破狱斗争,其背景是:1930年3月18日,厦门的工人、教师、市民2000多人在中山公园集会,开展巴黎公社纪念日活动。国民党当局出动警察围捕了18名与会者,接着又逮捕了市委书记刘端生等人,共40多位革命同志被关进思明县监狱,眼看他们将被敌人杀害。省委组织根据当时危急的形势,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情况,经权衡利弊,反复讨论,作出武装营救狱中同志的决定:陶铸、罗明、王德、黄源、谢景德等六人组成破狱委员会,由陶铸负责领导、组织破狱斗争。经过短时间的准备:周密部署行动计划,武工队积极筹集武器弹药、秘密开展军事训练、秘密进监探察路线......
1930年5月25日(星期天)上午9点,陶铸同志率武装小组攻入狱内, 狱内化装成探监家属的3人听到门口的枪声后也迅速投入战斗,破狱行动分工协作、里应外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只用十多分钟,便营救出40多名革命同志,再用十多分钟,引导破狱人员跑到厦门港打石字路头(渡口),乘上预先准备的帆船,顺水转移到同安一带落脚,后再转移到闽西革命根据地。12名地下党员(另一说40名武工队员),仅用短短半个钟头,武装营救出40多名狱中志士,毙敌多人,而我方无人伤亡。厦门破狱斗争取得非凡的胜利。如一道电闪,照亮了乌云密布的夜空;如一声惊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雷鸣!其深远政治影响,以及对革命群众革命志士的极大鼓舞,确实不可估量。
破狱斗争发生数年后,党组织派人与厦门本土进步作家高云览先生联系(当时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员),并将劫狱的全部秘密材料交给他,鼓励他写出作品扩大影响。但因当时环境和条件所限,高云览仅写一半就停笔了。1937年他出国到南洋马来西亚等地谋生,在经商的同时,还坚持文学写作,在当地华文报刊发表许多作品。
他经商积累了一些财富,先后拥有两条货轮。解放前夕,他将其中一条赠送给祖国。1950年回国,在周总理安排下,居住在天津(他的轮船代理公司总部所在地),从事专业写作。
1952年——1956年, 高云览先生在天津以厦门破狱事件为素材,创作出版优秀长篇小说《小城春秋》,风靡全中国。 我从小就喜欢读这本书,尤其喜欢书中的多位个性鲜明的人物: 剑平、秀苇、吴坚、吴七......《小城春秋》是高云览先生用生命写成的书,前后历时4年多、修改6遍,临终前的一刻,他还在病床上握笔修改......可惜的是:英年早逝的他(享年46岁),并未见到自己呕心沥血创作、出版的大书《小城春秋》。
高云览先生遗孀白碧云女士,于2017年去世,享年103岁。数年前,我和高云览先生的女儿高仁婉相识,同为厦门知青文学沙龙的成员,经常出席沙龙的活动。仁婉也是一名下乡知青,她受其父影响,从小喜好文学,且文笔不错。她负责编辑沙龙内部小刊。
参观破狱旧址那天,恰巧碰上许多单位也去参观,一位公安局退休警官身披”宣讲轻骑兵”红色条幅,向大家宣讲当年破狱斗争的故事。他讲得头头是道,简洁熟练,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旧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还了!今日让我们再次走进旧监狱,再看一看革命老前辈走过的路,回顾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从红色故事、英雄赞歌中继续获得鼓舞, 对于今天我们学史增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有裨益。学史增信 ——信念、信仰、自信,让我们充满这三信,豪情满怀迈向未来。
当年监狱用的刑具
介绍破狱斗争相关革命烈士刘惜芬事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