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伙的防身匕首为何无用?

标签:
樊蒙北京西游记敬老传统文化 |
分类: 鹭岛夜话 |
从北京到西双版纳,徒步走了 3359.8 公里,历时三个月多……北京小伙樊蒙硬是走完了这段路,与他同行的,还有患小儿麻痹症常年坐轮椅的妈妈寇敏君。樊蒙推着妈妈及承重三百多斤的轮椅,克服重重困难,备尝艰辛。三个月内,仅修车轮至少修了20 多次。10 月18 日中午,终于抵达西双版纳景洪市,宣告他们成功走完了这段不同寻常的“西游记”。(10月22日羊城晚报)
时值重阳节,也是老人节,读此敬老爱老的新闻,备加感动。最令人感动的,首先是北京小伙樊蒙对母亲的孝敬之心。百善孝为先。小伙用轮椅推残疾母亲步行3360公里到云南旅行,满足母亲的心愿,既是孝心的体现,也是对母亲的辛勤培育的一种感恩,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敬老传统。
读毕新闻,受感动的除了小伙子孝心之外,还有另一种凡人百姓的闪光精神也同样感人至深!北京小伙樊蒙出发前,出于对路上遭遇偷窃抢劫等状况的担心,樊蒙特意买了一把匕首带在身上,但在3个多月的漫长旅途中他不仅没有机会掏出来使用,相反,他说:“根本没想到路上会遇到那么多热心人。”
出发没多远,母子俩到了大兴榆垡,樊蒙发现手机没电了,正巧旁边有个加油站,他就问工作人员能否充一下电。工作人员同意了,并拿出两瓶冰水送给他们。此后,路上碰上了一对卖牛奶的夫妻,二话没说就送了他们一箱牛奶;一位大叔狂追两公里,只为送他们一袋除湿药;一名孩子骑车追上来,送上自家种的葡萄……这些虽是凡人小事,但都以各自的行动诠释着“社会不失向善的力量”这句话的寓意,彰显老百姓对这对母子的关爱、赞许、助人为乐之情。
给他们送温暖的不仅有打工仔,还有旅店老板、媒体记者,不仅为他们免房费,还帮着搬行李;一位大哥,直接往樊蒙手里塞钱,塞完转身就走……一批又一批的记者、志愿者开始加入他的队伍,每到一地,都有许多当地网友前来迎接。
热心人不仅有平民百姓,还有政府部门及公务员。进入云南墨江县时,当地派出了五六名交警,轮流帮助樊蒙推轮椅,半天就走了45公里。10 月12 日,樊蒙和妈妈进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界时,自治州旅游局专门组织了傣族歌舞队欢迎他们的到来,还给他们送上了傣族服饰……这些都清晰表明:社会各界对孝敬父母传统美德的广泛认可和热忱支持。
一个人的孝心和行动,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赞许,形成一种风气,就能影响和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孝敬父母的队伍中,弘扬社会孝敬父母之风,就会汇集成爱心的洪流。不择细流,何以成江海?
北京小伙身带的匕首,在3个多月的漫长旅途中为何无用?这并不说明社会上坏人不存在,我们对坏人还须保持必要的警惕,同时也不说明他没有遇到过坏人,而说明社会上善良的好人总是大大多于为非作歹的坏人,社会不乏向善的力量,不乏光明面。
北京小伙身带的匕首,在3个多月的漫长旅途中为何无用?不是他的运气特别好,而是他所到之处遇到许多的好人,他遇到的好人特别真诚热心,以至邪不压正,他们时常受到好人的关照。
樊蒙的“西游记”令人鼓舞之处,不仅有他感人至深的大孝,而且有社会处处伸出援手、蕴藏在凡人大众之中的大爱之心,以及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的深厚力量。正是这种孝心与爱心的互动,奏出一曲曲和谐动听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