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奖后的“淡定”可鉴
http://s9/middle/6a42b4a8x77ee8fccf808&690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1942年生) 托马斯·萨金特(1943年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同时获得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各得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5万美元)的奖金。
当地时间 10月10日早上,托马斯·萨金特像往常一样,准备搭乘纽约到普林斯顿的火车去完成授课。而就在刚刚,他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萨金特的妻子卡洛琳·萨金特对媒体表示,得知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她的丈夫非常平静,当时他正急匆匆地要去上课。
作为理性预期学派的权威人物,萨金特早已奠定了其在经济学界的领袖地位.熟悉这位学者的人都知道,这并非故作镇静,而是他日常个性和学者风度的流露。
面对迎面而来的世界顶级荣誉和巨额的奖金,萨金特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他正常的作息规律,照样到学校为学生们上课。这种在高度的荣誉和巨额金钱面前,淡定自如,坚持工作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科学、事业需要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的攻关,需要排除人世间名缰利索的干扰,保持一颗朴实平静的心,才能在科学、教育等学术领域作出杰出的贡献或取得丰硕成果。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
科技史上,大凡卓有建树的科学家莫不如此。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建树卓绝,荣誉与奖章纷至沓来,但他冷静地说:“我不能说荣誉不珍贵,不过我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的。”居里夫人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萨金特也是靠这种淡定的精神,进行数十年精心研究与治学,终于成功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反观时下的社会,无论是教育、科研等界,浮躁之风随处可见,不少学者急功近利,追求时髦,不甘寂寞,三心二意,缺少朴实平静的学习心态和长期刻苦的科学钻研精神,有些大学的浮躁风表现在拼凑、抄袭、热衷兼职创收、师生互搭便车等方面。大学里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科研院所“跑部钱进”,专家学者时有陷入抄袭、剽窃疑云……更有甚者,追名逐利,投机取巧,学术造假。科研、论文造假者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缺乏的就是像萨金特这样平静、执著、坚持、认真的精神。
据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质量为何上不去?我想:缺乏深度而浅尝辄止,缺乏创新而模仿操袭,难道不是一重要原因吗?深究其因,与心态的浮躁密切相关。其中“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这样被制造出来的不知有多少?
许多人羡慕托马斯·萨金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我更赞赏他得到巨奖后自然而然表现出的大师风范。这种精神和风范,是很值得我们提倡的。他对待金钱名利的淡定平静态度,对待工作和事业的认真负责精神,尤其值得国内教育界、学术界的学者们借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