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鼓浪屿袖珍麻糍感言


标签:
叶氏麻糍黄金香肉松传统特色产品美食 |
分类: 美食天地 |
叶氏麻糍是鼓浪屿名闻遐迩的特色小吃,创始人叶成屋1935年只身由安溪来到厦门,肩挑食担,走街串巷,以卖麻糍为业。到如今叶氏麻糍已有70多年历史。老人过世后,子继父业小本经营。
叶氏麻糍以新鲜(当日现做现卖)、卫生(卖主用筷子收钱找钱,手不沾钱)、香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可口(QQ糯糯,香气诱人)为特点,受到厦门人和广大游客的欢迎。它是厦门人喝功夫茶的传统茶配,也是港澳台同胞、东南亚华侨过往厦门的常购之物。新闻媒体多有报道。
我买了10个麻糍与亲人品尝。拿在手上一看,个头明显缩水啦,是袖珍型的。往嘴里一送,一嘴一个,记得以往吃一个得两三口。口感似乎还可以,但总觉得略逊于以往的风味。虽说仍然一元一个,价钱没提,但用料缩水了许多,也等于变相提了价。
对叶氏麻糍摊主的这种变相提价作法,我认为并不聪明。我并非反对叶氏麻糍提价。众所周知,近年来市场上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等麻糍的主要原料都涨价了,麻糍的价格当然也必须上涨。因此,如果在保持原来质量的基础上,把叶氏麻糍价格适当提高一些,消费者对此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叶氏麻糍为什么不直接提价,何苦采取变相提价的苯办法呢?
我了解到一些鼓浪屿的市民以及一些游客,他们的看法和我一样。随行就市,该提就提,这是市场规律,无可厚非。关键是要保持麻糍原有的质量不变。而现在,个头大幅缩水。价格虽不变,但重量轻了,皮和馅都少了,外观也不如从前了。食品的质量和风味会不会起变化?今后如果原料再提价,是否麻糍还要瘦身为迷你型?
量变会引起质变,这是一个常识。我希望叶氏麻糍改变目前变相提价的方式,而换之于:保持以前麻糍的个头和质量,把价格往上提,实行明码实价。这样,才能既消化成本上升的因素,又保持名小吃的原汁原味,也才能使传统小吃不变型不失风味。
与叶氏麻糍相似,对门的黄金香肉松也是鼓浪屿的特色食品,它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猪肉价格的飞涨,黄金香肉松的价格提不提?现在,市面上一斤瘦肉20多元,而黄金香肉松一斤只卖20元,这样的价格不知要如何赚钱?这样的价格,甚至令人怀疑:肉松的质量是否能够确保?要知道,福州的立日有肉松早就一斤卖四五十元。当然,黄金香肉松的质量比立日有还略逊一筹,价格自然有差别。
我恳切希望,作为鼓浪屿不可多得的特色产品,黄金香肉松应在质量档次上多下点工夫,多做点文章,让质量更上一层楼,走精品之路,不要走低档路线。价格也应随提质而上升,随行就市,不一定一成不变。
叶氏麻糍和黄金香肉松,都是传统的地方特色产品。与此类似,各地的特色产品都面临产品原材料大幅涨价,成本急增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成本急增后怎样保持品牌质量的问题。成本增加了,千万不能采取偷工减料或降低质量的蠢办法来对待,那样只会自砸品牌。相反,要把消费者利益放在心上,把产品的质量真正置于首位,保持产品的传统特色至关重要。http://s4/middle/6a42b4a8xaa8af0d611b3&690
http://s8/middle/6a42b4a8xaa861741969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