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到厦门写《知了》告诉人们什么
(2011-07-23 09:05:48)
标签:
马未都厦门知了杂谈 |
分类: 鹭岛夜话 |
众所周知,马未都是著名的收藏家。不久前,他为鼓浪屿的观复博物馆“吉金——中国古代铜器展”之事到了厦门。他在厦门的活动,本地的媒体多有报道。我关注到马先生在厦所写的一篇博文。他的博文题为《知了》,是700来字的短文。拜读再三,颇有所感,不妨浅议几句。
自古以来,写蝉的诗文比比皆是,连篇累牍,不乏名人。李商隐、骆宾王、虞世南等都吟咏过蝉虫,尤以虞世南的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年。
现代也有无数赞美蝉的诗文。远的不说,就说眼下的新浪博客吧,今夏我至少陆续读到十多篇网友写蝉的博文,多数是通过赞美蝉而隐喻人要珍惜短暂生命的;或写如何捉蝉的等等,有的虽图文并茂,但多数难脱俗套。
唯有马先生的《知了》,写的是自己童年捕蝉的“质朴的快乐”,从蝉的高声鸣唱引申、切入到“本能的快乐是无法用其它替换的”的主题,抒发了他对今天的孩子们童趣缺乏的同情:“仔细想想,至少有二十年没再见过粘知了的孩子了。城市连农村孩子的快乐都被现代生活替换了,质朴的快乐已成为孩子们的奢望。今天的孩子们可怜啊,快乐是高科技置换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的快乐是一种本能,本能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如此别具一格、新颖脱俗的主题,确实与众不同;如此清新简洁的文章,质朴自然,立意高远。
马未都到厦门,在博客中既未写鼓浪屿优美的风光,也未写他所珍爱的博物馆的铜器,为什么独写一只小小的蝉虫?原来,这篇短文是马未都在厦门轮渡码头候船时,听到岸边的树梢上一只夏蝉的鸣叫而触景生情,顿生灵感,顺手拈来的。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极佩服马未都的“妙手”。开博三年多,这只“妙手”撰写的博文已经洋洋洒洒700多篇,赢得一亿五千多万人次的点击,在全国的个人博客中名列前二十多名。马未都的博文擅长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如《苍蝇》、《猫的情感》、《虾仁》等文,与《知了》一样,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写得轻轻松松,亲切自如,如随手拈来,不费气力。由小事作由头而生发出主题再加深化,这是马未都的《知了》一文告诉我们写好博文的一个小窍门。
其实,马未都《知了》的“妙手偶得”,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特好,而是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的勤奋学习,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学功底,敏锐的观察能力,触类旁通的联想。灵感往往取决于人的本事和悟性。
马未都插过队当过知青,后来当过工人,当过10 年文学编辑……他是《编辑部的故事》等作品的作者之一。当人们赞扬他写出许多好博文羡慕他成功的时候,要记得:这只是偶然中的必然。我想引用马未都的话来说明道理:“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那只是结果,我们应该羡慕过程,学会学习……要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见《学会学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是马未都在厦门写《知了》告诉我们的一个浅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