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2010-08-17 10:07:23)
标签:

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

自我意识

育儿

分类: 儿童保健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可以说是心理卫生中一项首要、也是极为复杂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其中具有参考价值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密特曼所提出的10项标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

 

1、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人们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先要条件。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综合表现,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智力落后的儿童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儿童智力发展是否正常,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测定。一般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如果某个儿童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发展水平,那么该儿童智力发展就可能是不正常的,其心理也就不可能是健康的。

    智力正常或超常只能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标志。婴幼儿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为幼儿做智力测验,要考虑智力的年龄标准和发展效应,要防止滥贴标签的现象。

 

2、情绪稳定愉快

    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 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的儿童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心和同情心。在他们身上,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感总是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对待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适度反应,逐渐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当心里有了委屈、痛苦、挫折时,能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如果情绪太易变,反复无常,情绪的表现与内心体验不一致或与外部环境不协调,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人际关系和谐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儿童与别人的人际关系失调常常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类问题。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能逐渐学会与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虽然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较差,但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合群、理解和接受别人,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他们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不能与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产,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4、行为统一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变得有了条理,主动注意时间逐渐延长,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渐趋稳定。心理健康的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是协调一致的。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儿童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注意力不能集中,兴趣时常转移,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行为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很差。

 

5、性格乐观开朗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良好反应了人格的健全与统一。学前儿童的性格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的性格一经形成,就出现了相对稳定性。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热情、慷慨等性格特征。对自己、对别人、对现实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与别人和现实环境经常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表现出冷漠、自卑、孤僻、胆怯、执拗、依赖、吝啬和敌意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6、自我意识良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在性格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小儿在语言中出现“我”时,就可以说他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儿童,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

   上述几种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理想”的标志。每个儿童都可能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之所以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把它看成是培养儿童应努力达到的目标。

    人的健康状况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的状态。学前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不断发育和发展的过程,如果要求一个三四岁的幼儿同时具备以上诸方面的特征,这样既不现实又不可能。所以,在评价和衡量幼儿是否健康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依照这些标志来进行判断,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使每个幼儿都能朝着健康的目标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