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根据儿童的平均发育水平,人为地将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年龄时期,便于针对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在教养、生活、学习等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并进行保健指导。各年龄期相互是连续的,并无固定的、明显的界限。
(一)胎儿期(受孕至分娩)
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分娩共280天(约40周)为胎儿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胎儿完全依赖母体生存,组织器官正在形成,母体的身体状况、情绪、营养、卫生环境等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内前三个月(1—8周)称胚胎期,是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是细胞和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干扰,都会引起各种畸形发育。在胚胎期末,各系统器官几乎都已基本分化成形。中间三个月为内脏发育更趋完善时期;后三个月为形体增长体格发育更加迅速的时期。因而,孕妇若在整个怀孕期间,尤其前三个月内遭受不利因素影响(如受到精神创伤、感染、物理损伤、药物、营养缺乏等),往往可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胎、流产、先天畸形和智力低下等。
因此,这阶段应注意孕期保健,如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多摄取富含营养的食品;防止各种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防止接触各种有毒物品和放射源等。以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各种先天性畸形,以达到优生的目的。
(二)新生儿期(娩出至生后28天)
从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开始,到出生后28天。从孕期第28周到生后一周称围产期,围产儿的死亡率最高,新生儿的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因此,围产期的保健特别重要。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从胎内依赖母体生活转到胎外独立生活,面临着内外环境巨变,全身各系统功能从不成熟转变到初建和巩固。此时,小儿刚刚离开母体,开始建立个体生活,环境骤然发生了质的改变,小儿必须独立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适应完全新的、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断脐后停止了与母体的联系,新生儿首先要自主呼吸,血液循环也发生了改变。进而新生儿自己吃奶,还要自己去消化和排泄。除此之外,他还必须自己去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丰足的空气、较低且易变的温度,不断袭来的光、声刺激等,都要新生儿去适应。新生儿为此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为维持生命而斗争。
在新生儿期,小儿的一些器官和系统有时会出现功能紊乱。如出生后的最初2-3天内,会出现生理性的体重减轻(减6-10%)、生理性黄疸,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体温容易随周围气温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小儿容易受热或着凉。还有胎内发育障碍、产伤或遗传性疾病等也是新生儿期患病的原因。因此,要注意新生儿的保健,加强护理,包括喂养、保暖及脐带、皮肤和粘膜的清洁,预防感染性疾病,帮助新生儿顺利度过这一重大转折时期。母乳是保证小儿正常发育最好的食品。室温不要过冷或过热,包被厚薄适度,以手脚温暖不出汗,体温在36-37度即可。脐带要保持清洁干燥,如有潮湿,可用75%酒精棉擦后涂红药水并覆盖消毒纱布。要经常给小儿洗澡,水温约40度,室温在28度左右,以防受凉。
(三)婴儿期(29天-1岁)
从出生29天至1岁,称婴儿期,亦称乳儿期。这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身长在一年中增长50%,体重增长2
2倍,头围增加12CM。乳牙开始萌出;从吃奶过渡到吃饭;从嗷嗷待哺变为呀呀学语(能听懂和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能有意识地发几个音);从只会用哭来表达情绪,到能和爸爸、妈妈啊啊对话,交流喜怒哀乐的感情;从只会睡在襁褓中,变为会翻身、爬、坐、立乃至行走;从一天把2/3的时间用在睡眠上,变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活泼可爱的小宝宝……。看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一时期小儿身体内外的变化,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要支持这样迅速的生长发育,就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及营养物质,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辛勤工作。婴儿消化机能较弱,又处于哺乳与辅食交替时期,易患消化及营养紊乱等疾病。同时,来自母体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易感染多种疾病。因此在生活中必须注意合理调配营养,适时增加辅食,一般10-12个月断奶为宜。要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检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生活护理,经常接触新鲜空气、晒晒太阳,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避免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增强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四)幼儿前期(1-3岁)
相当于托儿所阶段。主要特点是身长、体重的增长减慢,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加快。身长第2年增加10厘米,第3年只增加8厘米;体重第2年增加2.5-3.5公斤,第3年增加2公斤左右。骨骼加速钙化过程。囟门一般在1岁左右闭合;乳牙在2岁左右全部出齐,由母乳转为普通食物喂养。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增加,促进了动作的发展,孩子从走不稳到走得很稳,并且开始学习跑、跳、到3岁时走、跑、跳能运用自如,能单足站稳,单足跳跃。接触的事物增多,也促进了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智能发育较快。因此也是进行早期教育的良好时期。但由于好奇心和识别危险的能力较差及运动能力的不完善,容易发生危险,故成年人要多加保护。活动范围扩大,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增多,但免疫力仍然较低,容易患传染性疾病。该期仍应注意调配膳食,给予富含营养、质软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继续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预防接种。应防止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合年龄特点的早期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五)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岁)
相当于幼儿园阶段。这一时期体格发育减慢,但四肢增长较快。身高每年增加4-6厘米,
6岁幼儿腿长可占身高的44.6%。体重每年增加1.5-2公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逐渐完善,使得语言和行为的发展出现了飞跃。智力发展增快,理解能力逐渐加强,求知欲强,好奇、好问、模仿性强。运动的协调能力逐渐完善,可以从事一些较细致的手工和轻微的劳动,也能学习简单的文字、图画及歌谣。为入小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虽已增强,但因生活范围扩大,接触疾病和受伤的机会增多。该期仍需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加强户外活动,充分利用日光、空气和水进行体格锻炼,增强体质。幼儿活动量大,应供给充足的营养。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和卫生习惯的培养。保教人员要注意言教、身教,为幼儿树立榜样,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和教育,发挥幼儿的智力潜能。
(六)学龄期(7-12岁)
这一时期,身高、体重都平稳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系统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结构发育基本完成,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抑制能力、分析能力显著加强,智能发育较快;感情逐渐稳定下来,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控制力较弱,仍有好动、好问的特点,在学习过程,神经显著紧张,因此,需要有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加以调节,以不断完善神经系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并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防治龋齿,保护好视力。
(七)青春发育期(13—20岁)
从生长突增开始到生长完全停止,又称发育期。一般女性从10-12岁起,到17-19岁,男性平均晚2年左右。此期最大特点是:身心都在急剧地变化,从未成熟达到成熟,从未定型达到定型。一到青春发育期,形态方面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加速增长;机能方面的肌肉力量、肺活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等各有加强;身体素质的速度、耐力、灵活性等变化很大;各种激素相继增量;性器官及性功能在迅速成长;心理行为以及智力技能等都有巨大的发展。在这身心成熟,心理定型的急剧变化过程中,可塑性很大,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要很好地加以重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