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2015年幼儿12期》
(2015-02-10 10:13:08)
标签:
育儿 |
《指南》《纲要》,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分析:通过举例“医院游戏”如此说来,孩子的游戏不必教。首先,如果孩子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那为什么非要玩这个游戏呢?其次,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生活常里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是“玩”。教师需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孩子对生活的“真”的体验。
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设定幼儿应该怎样玩,然后去教,而是用好奇心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孩子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在其中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
解决的策略: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做的是-----放弃“应该是这样”的道理,让孩子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
困惑二:游戏需不需要预设
分析: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游戏还需要教师预设吗?很多老师感到很困惑:如果游戏不需要预设,我该如何投放游戏材料?需要创设医院、娃娃家等区角环境吗?美工区、数学区算不算游戏?
为什么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其根本原因教师混淆了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我们知道: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其成效性也是显性的。
但是,游戏中快乐是目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追求的目标,而是其附加值,
要解决这个困惑,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教师须知:孩子在游戏中从事的活动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学、去做、去尝试的,而不是有教师预设好的。孩子的游戏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预设意图,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你今天玩的真好”的表扬。
笔者认为:在游戏中,教师的重点是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条件。教师要明白创设条件只是为了给予孩子发展的机会。
解决的策略: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最重要的是-----降低游戏的期待,允许孩子在游戏中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
困惑三:教师如何进行指导
分析:幼儿的游戏无需预设、不必教,那么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的游戏,多样的行为,多元的发展,可以怎么做?
解决的策略: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和”支持者“而非”“指导者”更利于孩子游戏的开展。因此“合作”与“支持”是从满足孩子游戏愿望,让孩子在快乐游戏的层面出发的,而“指导者”“和”促进“则会让教师不知不觉地对孩子游戏加以控制。
解决策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指导转化供建议“供幼儿参考。幼儿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把游戏还给孩子最可贵的是-------放低姿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