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韦观Wade
韦观Wade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17
  • 关注人气:1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不能忘却的纪念(求是网评)

(2016-07-29 17:36:44)
标签:

1976年7月28日

唐山大地震

40年

7.8级强地震

纪念日

分类: 影评
唐山:不能忘却的纪念(求是网评)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是铭刻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黑色”数字。唐山遭遇7.8级强地震,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废墟,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对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的再次默哀。
    “天公恶作剧,翻手变炎凉……震雷惊失驰,漏雨苦难多。”打开电脑,扑面而来的就是唐山大地震的悲伤。40年来,那份黑色的记忆一直存在着,只不过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们选择了向阳的活着。看着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幸存者,我觉得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和精神。
    最早接触到“向死而生”是在海德格尔的书中,后来又读到了《论语》“未知生焉知死”。虽然这两位先哲未曾谋面,但他们对于死亡都不曾逃避的态度一直让我敬佩。时至今日,我觉得能配的上这种勇气和精神的唯有唐山这座城以及这座城里的人。这座经历了苦难的城,没有倒下,而是倔强的生长着。40年前那段黑色的苦难早已成为了它向阳生长的动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还记得2010年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不是为了去感受天灾所带来的那份沉重,而是去感受地震来袭时人性的力量。电影的结尾,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巨大的纪念墙下,有一位身穿褐色夹克的老人,他领着孙女深情的凝视铭刻着父亲、妹妹、儿子名字的碑,然后转身而去。这是怎么样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凉和失落?
    曾有国外的卫生组织专家预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唐山截瘫伤员最多可以生存15年。然而,40年过去,唐山地震3817位截瘫伤员中尚有960人健在,比预言的时间延长了一倍还多。有一位失去双腿的幸存者这样说 :“我问自己,除了双腿不能动,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我能不能把破碎的自己,一点点重新拼凑起来?!”事实证明,他将自己拼凑了起来,而且活得更加精彩。
    40年前,一声惊雷,一场7.8级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23秒,24万生灵罹难。那一刻“骨肉流离道路中”弥望尽是疮痍,这场惨烈的大地震,瞬间让唐山变成荒墟。可是,在这过去的40年里,昔日的满目疮痍渐渐愈合,那些亲历者则以舔舐伤口的方式不屈地活着。新生代唐山人背负着厄运遗留的苦涩辛酸,但他们也拥有那块土地赐予的特殊的财富。7月28日是唐山的祭日,也是重生的日子。
    2008年,唐山市政府为在地震中遇难的24万同胞修建了罹念墙,墙上刻着他们的名字,藉以缅怀遇难的同胞。镌刻的碑文记载下那段悲痛历史:“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16万多人顿成伤残……”碑文也记录了唐山的重生:“自1979年,唐山建设全面展开……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不是消极沉沦,不是悲痛难耐,而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带着对死者的记忆,努力的生活着,连同逝者的那份一起努力的生活着。
    就像一位笔者所言:“逝者为生者承担了死亡,生者承担灾难的记忆,举凡天灾,莫不如此。唐山大地震过去整整40年了,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年出生的婴儿,如今也进入了不惑之年。历经40年的风雨,我们发现,人性才是可以穿越一切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守护,才是我们面向一切灾难的起点。”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唐山大地震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一段浴火重生的不屈之歌。
    (2016.07.29.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6-07/29/c_111930298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