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卫视《欢乐喜剧人》中贾玲变身花木兰恶搞,引发河南商丘市网友、市民不满。当期节目,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旁白声中,贾玲穿着一身古装吃着鸡就出来了,接着贾玲因不敢奔赴前线,贪生怕死,力荐爹爹去从军……
如果木兰知道,1600多年后自己以一个“傻大妞”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被人们指人手画脚,她会有何感想?如果木兰知道当初替父保家卫国的从军壮举,被后人冠以“畏战”之名无端挑逗时,她会有何感想?如果木兰知道战场上踏过无数尸骸,立下赫赫战功,但后人在喜剧节目中用“怯懦”来蹂躏英雄的时候,她又有何感想?“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叹息是对民族懦弱的叹息,是对生活无奈的叹息,是对战争辛酸的叹息。如此承重的叹息在21世纪被无端转换成“贪吃”、“怕死”,这是对历史的戏谑吗?木兰形象被颠覆的一无是处,这是娱乐还是时代的悲哀?是文化发展还是道德退步?是趣味还是肤浅?是品味还是粗俗?
随着网络的发展,年轻人的思想也越来越新锐,随之越来越多的经典遭到恶搞。1300多年后“杜甫很忙”;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一不遭到恶搞。这是让我们自豪的民族文化啊!“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贤们的形象早已屹立在世人心中,他们是民族的骄傲。
如果说“恶搞”是文化的一种创新,是后现代文化的发展,那么“文化创新”时更要重视文化传承。曲解名著、曲解经典就是曲解历史,是对古老文明的亵渎和不尊重。木兰遭到恶搞,不是一个先例,恶搞的风气不但没有受到阻碍反而日益滋长。监管何在?娱乐节目要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失去节操和底线吗?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和过去比起来现代人的意识太肤浅,也许是社会施加的重重压力使人们压抑和迷茫,内心的抑郁需要宣泄,将这种压力“隐喻”到节目里,靠“恶搞”来“借喻”和“宣泄”。可有些东西容不得你用来矫情和宣泄。木兰形象早已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以此来宣泄只能是哗众取宠。无论目的是“娱乐大众”还是为了个人的“知名度”,都不会得到认同。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更应该有所担当。“知名度”你可以有但不能通过颠覆英雄形象来窃取,做得太过分,最终遭到嘲笑的只能是自己。
郁达夫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娱乐节目要反对无节操的恶搞,如果所有的经典都遭到恶搞,那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又要在哪里体现?为了眼前的收视率不择手段,只能日后承受传统文化流失的空虚。公众人物和媒体从业者,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敬畏之心不能消失。木兰事件只是个例子,和贾玲有关同时也要客观对待这一事件。如果木兰知道这一事件,她会不会觉得道歉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问题是在追求商业利润之下,所有人如何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的心,不要让我们有一天也变成可悲的奴隶之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