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而不单,有你相伴

标签:
孤而不单有你相伴古生物学北京大学薛逸凡大学之道 |
分类: 杂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精神,眼下应当是对中国精神的直接体现,而北大无疑将之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强调跨学科的北大元培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为其“王牌学科”,而古生物专业则游离于边缘地带。在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看来,“十几个老师管一个学生,精心呵护,茁壮成长”,看似颇有熊猫般的“国宝典范”,却流露着情何以堪的冷暖滋味。
现如今,很多大学早已停开古生物学本科专业。社会改革的急剧转型,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实现盈利”成了很多大学开设专业的不二法门。大学沾满了权贵的铜臭味,背弃了学术之自由、教育之独立的大学精神,学者们忙于拉项目、跑关系;搞权钱交易、玩学术腐败,这也是当下中国大学的世界排行榜徘徊于中下游的原因所在。
作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作为知识与文化的集结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应珍惜、借鉴和继承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令中国精神屹立于世界东方。诚然,真正有抱负、有责任的大学,尚需要一些精气神,不为世俗所绑架,不急功近利,而是脚踏实地,目光深邃而长远。《教育独立议》中有云:“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仅仅是以文化育人,更重要的是要人们共同参与到对人类文化的建设中来。”可谓蔡元培先生对近现代大学精神的经典之论。
其实,北大著名的“高冷”专业还有梵文。当前,国内只有北大东语系该专业,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亲自创立的,但并非每年招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科一共只招收过三届:1965、1984和2005。2005级一共8个人,多半是保送和定向的。
物以稀为贵,冷门不可惧,可畏的是,对冷门的那份坚守。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期待毕业就能就业、待遇优厚、社会地位体面,这样的专业,报考的人自然就趋之若鹜。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具挑战性的时代,在兴趣与偏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是“日拱一卒,默而潜行。”还是“一口吃个大胖子。”对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据悉,目前薛逸凡已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生物学硕士专业录取。我们祝福她越走越远,越走越强。在爱与世界的边沿,聆听灵魂的呼唤。因为,孤而不单,有你相伴。
(2014.06.21于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