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粮价上涨受益股 :粮食股票(生产粮食的上市公司一览)

(2011-03-09 10:37:17)
标签:

财经

韩长赋

澳大利亚

食品价格

粮价

股票

粮价上涨受益股 :粮食股票(生产粮食的上市公司一览)

 粮食生产相关上市公司股票有哪些?农业部长确认粮价上涨关注受益股
    [b]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粮价定还将上扬[/b]   据报道,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奇迹般地连续七年丰收。经历今年的大旱之后,我国粮食产量能否从“7连增”跳上 “8连增”的大盘?粮价会有怎样的走向?农业部会如何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证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  昨天(6日),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直面听众、网友的各种问题。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节目中,韩长赋回答了多位听众、网友的提问。  有听众问:为何我国粮食生产在连续几年灾情不断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连续...【阅读全文】

  粮食生产上市公司-与粮食有关的股票有哪些? 国际粮价大涨受益股
    恶劣天气推高全球食品价格加速上涨 春节长假期间,受澳大利亚洪水飓风、俄罗斯及中国北部干旱等恶劣天气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出现飙升,并推动食品价格加速上涨。 受澳大利亚雅斯飓风和洪水等因素影响,全球原糖价格再度大幅上涨。2月7日,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原糖价格收报于每磅32.68美分。此前一周,美国原糖价格一度攀升到每磅36.08美分,创下1980年来的新高。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澳大利亚种植区遭受强劲的旋风袭击,全球糖产量可能供不应求。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三大糖出口国。澳大利亚糖种植者团体表示,热带旋风雅斯席卷北昆士兰州...【阅读全文】
    美农业部下调粮食产量预期 加剧涨价担忧(转载)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美国农业部(U.S. Agriculture Department)下调了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的预期,同时提高部分需求预期,加重了全球食品供应紧张的迹象,加剧了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担忧。        周三,玉米和大豆的价格上涨4%,小麦价格上涨1%,大宗商品价格仍延续自去年6月以来大幅上涨的趋势。随着昨日价格的上涨,玉米期货合约价格较去年6月份的低点涨94%,大豆和小麦价格增幅分别为51%和80%。        美国农业部对预期的调整表明了南美干旱天气和澳大利亚洪灾的影响。去年年中,俄罗斯的旱灾毁坏了国内...【阅读全文】
    全球食品价格飙升是粮食涨价的理由?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一个家庭或国家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收入比例的多少,同时它也被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日益减少的恩格尔系数对粮食的需求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全球食品价格上涨,终其原因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全球的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气候因素是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之一,目前来看,导致全球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恶劣天气和宽松的流动性。导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的根...【阅读全文】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粮价定还将上扬  据报道,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奇迹般地连续七年丰收。经历今年的大旱之后,我国粮食产量能否从“7连增”跳上 “8连增”的大盘?粮价会有怎样的走向?农业部会如何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证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  昨天(6日),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直面听众、网友的各种问题。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节目中,韩长赋回答了多位听众、网友的提问。  有听众问:为何我国粮食生产在连续几年灾情不断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连续七年的大...【阅读全文】
    2011粮价上涨受益股票分析 种子行业受益最大(附上市公司)
     今年以来,因西南干旱、北方雪灾、南方暴雨的影响,我国农产品遭受很大损失。在大蒜、绿豆等疯涨过后,除了山东市场,全国各地的玉米也都出现了大幅涨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主产区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的平均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上升12.6%,并预测二季度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将继续稳中略升。  因此,有专家称,未来粮价仍有进一步上扬的可能性,这或许也是近日农业板块连续上扬的一个原因之一。  对此,投资者关心的是粮价上涨会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哪些影响。  [b]饲料类上市公司可转嫁风险[/b]...【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