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庭与家庭教会
(2011-04-21 06:28:33)
标签:
家庭家庭教会家庭敬拜育儿 |
分类: 育儿书斋 |
一、家族、家庭与家
《使徒行传》第7章
46
47
48
49
50
希伯来单词bayith或家,不仅表示家庭
所在的建筑(士11:34),在旧约中也通常用来表示家庭或家族(创12:1)。希伯来人的家庭结构也包括部族和支派,所以bayith可指有血缘关系的
一群人。举例来说,“大卫家”(赛7:13)指统治以色列和后来犹大国的王朝。Bayith也表示上帝的居所,如会幕(出34:26)和圣殿(王上
6:1)。我们以上所提及的用法在《七十士译本》和希腊文新约圣经中都由希腊语oikos这个词保留下来。
1.从会幕/圣殿到教会的转化
《提摩太前书》第3章
15
在新约中,“家”的各种用法在基督身上结合在一起。例如,上帝的子民被称为一家人,如“雅各家”(弥2:7;赛58:1)。会幕和圣殿被称为上帝的家。新约中这些词合并为一个通用的词“家”。
《彼得前书》第2章
5
耶
稣指出,圣殿也就是祂的家,是祂的身体在地上的代表(可14:58;约2:21)。犹太人对耶稣的控告之一就是祂想毁坏上帝的殿。耶稣曾经预言过圣殿被
毁,但在《马可福音》14章58节,祂又加上说“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约翰福音》2章21节清楚地指出,耶稣“说这话,是以祂的身体为
殿。”
《希伯来书》第3章
5
6
耶稣基督的教会同时被称为祂的身体和祂的家(来3:6)。基督是这一新的信心之家的家长,但祂也住在这一非人手所造的家中。因此,这一新的“永生上帝的殿”(林后6:16),用活石建造的灵宫(彼前2:5),就是信徒,而不是教会的建筑
2.“表示家庭的词汇”
《以弗所书》第2章
19
20
21
22
oikos这个词根多用
于描述教会,但这个事实在英语中并不总是那样显明。思考一下一段不常见的段落:《以弗所书》2章19至22节,注意词根“oik-”在每个词中的运用。保
罗开始时提醒以弗所的基督徒,他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paroikoi]”(2:19),指的是那些处于家庭之外的人。相反,他们是“
上帝家[oikeoi]里的人”(2:19)。作为上帝家中的一员,等同于是上帝国中的“公民”。谈及教会成员时,说他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
[epoikodomethentes]上”(2:20),还提及一个与建筑有关的词,“有耶稣基督自己为房角石”。所以,在旧约和新约关于以赛亚的预言
中,说基督是磐石,头块石头,房角石,这些词都与建筑有关。教会被称为“全房[oikodome]”(2:21)和“主的殿”。保罗说教会的成员“靠他同
被建造[sunoikodomeisthe],成为上帝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katoiketerion]
”(2:22)。
《以弗所书》第3章
17
《以弗所书》第1章
9
10
在《以弗所书》3章17节“住在”是从katoikesai翻译来的。因此,基督徒的心也是基督的居所。基督通过圣灵统管我们的心,使我们成为基督家庭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经常谈及“造就”(oikodomen)信徒的重要性。“造就”可以在《以弗所书》4章12节、16节和29节找到。应当指出,这种造就,不论是信徒个人性的,还是集体性的,都为基督提供了更好的住处。
二、家庭的使命
《马太福音》第10章
12
13
既然用这样的语言表示教会,那么,家庭在早期教会的成长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也就不足为怪了。
1.家庭的归信
《使徒行传》第11章
12
13
14
新约中,整个家庭都归信基督是非常普遍的。耶稣吩咐门徒在以色列的城中宣布天国的好消息时,把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太10;12-13)。耶稣治愈百夫长的儿子时,这人和“他的全家”都信了(约4:46-54)。
《使徒行传》第16章
31
32
33
34
保罗和希拉告诉腓立比的狱卒“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这段经文把家长信主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后来,在哥林多,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徒18:8)。
2.家庭的洗礼
《使徒行传》第16章
15
在
腓立比的狱卒和管会堂的基利司布的例子中,《使徒行传》注明他们全家都受了洗(徒18:8),这是婴儿洗礼的间接证据。但是,家庭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家
庭成员,仆人,即奴隶,也被认为是家庭的一部分。因没有提到吕底亚有孩子,她的全家的洗礼或许包括她的仆人,还可能包括安息日在河边遇见的妇女们(徒
16:14-15)。保罗也说曾经给哥林多的司提反一家施过洗(林前1:16)。
三、家庭教会?
新约中提到很多在家庭中聚集的教会。保罗和其他使徒开始宣教时,是在当地的会堂中讲道。然而,基督徒很快被迫在别的地方聚会。多数人同意教会是在基督徒家中聚会。
1.明显的例证
《使徒行传》第5章
42
《使徒行传》第12章
12
圣经中有几处段落提及家庭教会。在耶路撒冷,约翰·马可的妈妈马利亚把她的房子用于教会聚集(徒12:12)。很显然,她的家庭是耶路撒冷教会几处聚会所之一(徒5:42)。
……早期教会基督徒聚集的最显著特征,不是基督教式的公会或圣殿式敬拜,而是一同吃饭,这与仪式化的
犹太教宴会有关。在这种宴会中,与一群门徒聚集在权威的拉比或教师的周围。或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宴会,这种宴会在今日犹太教徒家庭中仍然保存——星期五的晚
餐开始守安息日,特别是逾越节的家宴。公元1、2世纪,这种聚集在私人家中进行,它的特色是包括读经、宗教训诲、祷告、唱诗,常常带有弥赛亚和末世论的色
彩。我们在库姆兰(Qumran)的作品,亚力斯提阿斯(Aristeas)的书信,尤其是在斐洛(Philo)的《沉思生活》中可以发现这样的例证。马
戈特·法斯来尔和吉弗里:“从圣经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基督教礼拜音乐”,第84-5页)。
《腓利门书》
1
2
《歌罗西书》第4章
15
在老底嘉,有一个教会在宁法
(Nymphas,有版本作Nympha)家中(西4:15)。如果是Nympha,这是一个表示女性的名字。在为教会提供聚会场所方面,妇女把自己的家
奉献出来,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这表明,家庭的主人不一定必然是教会中的长老。那时,奉献家庭用于教会聚会的人,极有可能是那些有钱拥有房子,并且房子足够
大的人。看来有个教会在腓利门家中聚会,他是一个富有的人,拥有一个奴仆。百基拉和亚居拉经商非常成功,他们似乎在三个地方有家——
以弗所、哥林多和罗马,根据保罗书信,至少其中两处都有教会聚集(林前16:19;罗16:5)。在哥林多教会中管会堂的耶孙,也有可能把他的家用于教会
聚会(徒17:5)。
2.犹太人的家庭敬拜
包括马太·亨利在内的许多解经家都认为,新约中的家庭教会,实际上是实行家庭敬拜的实例(马太·亨 利:《家庭教会——关于家庭宗教的讲道》,第248-9页)。新近的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大胆的结论。但是,人们确实越来越认识到教会的根基在于家庭,在新 约圣经中这种家庭宗教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每周的安息日和每年在家中庆祝的三个节期,这些我们在旧约中同样可以见到。第二种形式是宗教性宴席,具有早 期教会敬拜的所有特征,这种宗教宴席也是典型的家庭宗教。在这种宗教性宴席中,常常邀请外来的讲道者讲道(法斯来尔和吉弗里:《从圣经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基 督教礼拜音乐》,第84-5页)。耶稣显然在一些这样的宴会中讲过道(路7:36-50)。
3.家庭教会敬拜的秩序
我们没有一个系统的家庭教会敬拜的秩序,但《使徒行传》中列出了敬拜的各个部分,次序有所不同。其中所列明的组成敬拜的成分与圣经之外的有关早期基督徒敬拜的记载基本一致。
1)祷告/赞美
《使徒行传》第2章
46
47
在早期教会中有祷
告和唱诗,祷告可能是以唱颂的形式进行的。直到今天,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基督徒、犹太人和穆斯林仍然以唱颂的形式祷告。会众的祈祷是“同心合意”地唱出来,
或说出来的(徒2:46)。“同心合意”可能指会众统一的祷告和赞美,很像今日教会中齐颂“主祷文”。请注意《使徒行传》4章24节,就有这种“同心合
意”祷告的例子。这显然并不是有一个人综述,因为这与经文显明的意思不一致。他们“同心合意”的祷告必定是同时说出那些祷告的话来(徒2:47)。
2)掰饼
在提及敬拜的其他要素时,也提及“掰饼”之事(徒2:42)。我们心中必定想到主的晚餐,因这是个可能的解释。而且,要使福音书和《哥林多前书》中所记载的耶稣关于圣餐的教导,与《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第2章
42
中的记载保持一致,这也是必然的解释。如果此处的“掰饼”并不是指主的晚餐,那么在《使徒行传》中就没有提及教会举行圣餐一事。根据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教导,主的晚餐可能不是在家庭敬拜时举行的,而是在处于长老权威之下的公共敬拜时举行。
3)教导,讲道
使徒的教训在希腊文中是didaskalia,就是使徒们的教导(徒2:42)。保罗写道,他“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教导(徒20:20)。教导圣经的教训是教会敬拜的一个基本要素。
4)团契生活
礼拜天进行聚会,城里乡下所有人都参加。只要时间允许,会阅读使徒书信(福音书)和先知著作(旧约)
的一部分。读经人读完之后,主持人讲话,劝勉人们努力仿效这些高贵的事情。之后,我们全体起立公祷。祷告结束时,如前所述,把饼、酒并水带上来。根据所赋
予他的权利,主持献上祈祷并祝谢,会众回答说阿们。然后,祝谢之后的饼酒被传递给所有的人分享,并由执事带到那些未出席者的家中。富有和自愿的人按照他们
的自由意愿奉献,这些奉献由主持保管,供给孤儿和寡妇,贫穷和需要的人,囚犯和寄居的,照顾所有缺乏的人。我们通常在礼拜天聚会,因这是七日的第一日,这
一天上帝创造了世界和光,也因为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在这一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殉道者犹斯丁:《护教文》,第140页,摘自沙夫:《基督教会史》,第2
卷,第223-4页。
在《使徒行传》2章42节中,把希腊语单词koinonia翻译为“彼此交接”,表示一个有组织的分享。奉献所考虑的是供给穷人,寡妇,囚犯和教会的工人。奉献也是早期教会敬拜的一部分。
4.圣经之外的证据
《使徒行传》确实保留了新约公共敬拜的秩序,这种记述与圣经之外最早的对基督徒公共敬拜的记载非常一 致。这最早的记载来自一位称为殉道者犹斯丁 (Justin Martyr)关于教会敬拜秩序的描写,他本人也是基督徒,非常熟悉2世纪早期教会的情形。犹斯丁记载的教会敬拜的秩序也是以阅读和解经开始,唯一的区别 可能是祷告在圣餐之前进行。但是,《使徒行传》所记载的或许是敬拜的内容,而不是敬拜的次序。
《提摩太前书》第3章
2
3
4
5
12
一个比较早期的资料出自非基督徒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他提及基督徒聚会时一起唱“一首赞美诗,献给作为上帝的基督。”
在另外的地方,教会历史学家沙夫注意到犹斯丁在别处也提及唱诗之事。大概那时的公祷是以一起唱颂的方式进行的。
5.劝惩
通过劝惩,教会的敬拜得以继续进行。教会通过劝惩,对会众施行责备和警告,接纳成员,开除成员。劝惩是教会神职人员的责任。彼得曾经施行劝惩,斥责行邪术的西门。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事例也属于这个范畴。
保持敬拜的秩序同这种劝惩有联系,主持聚会的人在劝勉中提出警戒和责备。在《提摩太前书》3章4节、5节和12节中,“管理”一词的原文是proistemi,在犹斯丁描述教会敬拜的记载中,这个词是“主持”的动词形式。
6.防御
劝惩就是维持教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同时,教会也必须防范那些企图渗入教会的敌人。圣经中所提及的大量对家庭的指引,可能都是针对如何保护教会而写的。
《提摩太后书》第3章
6
7
据马可记载,在去往大马色的路上遇见主之前,扫罗“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徒8:3)。此处的“家”可能就是指教会聚会所在的家庭。
《提多书》第1章
10
11
保
罗在教牧书信中,提醒人们注意那些混进教会中的假师傅的危害性。若不是教会在那里聚会,怎会有人“偷进人家”呢(提后3:6)?同样,《提多书》1章10
至11节,上下文所指的是一个家庭,若不是教会在这个家庭中聚会,很难想象“说虚空话的和欺哄人的”怎样能“因不义之财,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败坏人的全
家”。这里所暗示的报酬是指有外面来的教师前来教导。
《约翰二书》
10
《约翰二书》所涉及的可能就是如何对待外来的教师。请记住,“教训”的意思就是教导。约翰坚决主张,不可允许不赞同基督教训的人进入教会。这段经文不是教导说,不允许不信者进入基督徒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