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悉达多》

(2017-08-10 18:38:02)
标签:

《悉达多》

黑塞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篇

一直以为黑塞的《悉达多》是关于佛陀的传记,读完才知道是描述同名者寻道过程的小说。小书很薄,两天读完,印象深刻的有三点:1、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要靠自己的实践去悟道;2、人生这部大书,只有亲身去体验、感知、经历,才真正懂得尘俗的享乐及财富为邪恶之物,而后才有放下一说;3、悟道与宗教没有必然关系。摘取了书中有启发的段落,竟有六千多字。反复读来,益发觉得其内涵深厚,是黑塞数十年人生经验的智慧结晶。好书,推荐!

 

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P8 

悉达多只有一个惟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得到安宁。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维中等候奇迹——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终极之物必然会觉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层存在,那伟大的秘密。(P15 

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P18 

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我相信,万物之中并不存在被我们称之为“学习”的事物。我的朋友,世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阿特曼,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而我已开始相信,这种知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求知之渴,莫过于学习之路。P20 

乔达摩悉达多说:“……让我来告诉你这个渴求知识的人,不要陷入论辩的渊薮和言辞的冲突。辩言毫无意义,它们或优美或丑陋,或聪明或愚蠢,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或拒绝。然而你已听过的教义却并非我的辩言,它的目标也并非向那些追求知识的人们解释这个世界。它的目标与众不同:这就是超拔苦难而得救,……”

悉达多乔达摩说:“您以自己独自的追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思考,通过冥想,通过知识,通过觉醒而达成了这一目标。您并未通过教义学会任何东西。所以我认为,世尊,任何人也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希有世尊,您不可能以言辞和教义向任何人传达您在觉醒的那一刻所体验的事件。觉者佛陀的教义包容了许多,传授了许多——诸如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脱离邪恶,然而有一点是这明晰的、值得尊崇的教义所没有包括的——那就是世尊本人自身体验的秘密。这就是我在聆听您的教义时所想到并意识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继续走我自己的路——并非去寻求另外的更好的教条,因为我知道那并不存在,而是要离开所有的教条与导师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然就去死。但是我会常常回忆起今天,希有世尊,我会常常回忆起这一刻:我亲眼见到一位圣人站在我面前。”

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作出判断。我必须选择或抛弃。我们沙门所追求的是逃离自我而得到解脱,希有世尊,假如我成为您的一个信徒,我担心这只会停留在表明,我担心我会欺骗我自己,认为自己已然心灵平安并得到了救赎,而事实上自我却在继续存在和生长。因为我会将教义、我的后来者以及对您的热爱浇灌成自我。P34 

他深沉地冥想,直到完全沉入那种深潭般感觉的最底处,直到他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因为在他看来,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就意味着思想,而只有通过思想,感觉才成为知识并且不会失去,而是变得真实,其内在熠熠生辉。P37 

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意义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惟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P38) 

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我过去是多么懵懂,多么愚蠢!”他一边快步行进一边想到。“一个人阅读一本所要研究的书,他不会去鄙弃书的字母和句点并把它们斥为幻象,斥为偶然的无意义的躯壳,而是去一字一句地阅读、研究并喜爱。然而,我本想阅读世界这本大书以及我的自性之书,却推定需要鄙弃书中的字母和符号。我将现象的世界斥为幻影,我将自身的眼耳鼻口斥为偶然之物。现在该结束了,我终于觉醒了。我确实已经觉醒并于今日又获得了新生。P40 

一瞬间,当周围的世界在他心中融解并消退,当他像太空的一颗恒星一般孤独地伫立,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成为他自己,这是他觉醒之最后的颤栗,这是他新生之最后的阵痛。P41 

而在从前,这一切在悉达多的眼中只不过是空虚无常的幻影,无可信托,注定为思想所蔑视和抛弃;因为那一切并非本质,本质隐藏在可见的现象世界的另一面。但是现在他自由的眼睛则流连于世界,他看到并承认了这可见的现象界,他要在这一世界中寻求家园。他不追求本质,不再企图在这现象世界的另一边追求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和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P45 

所有这一切一直存在着,他却从来熟视无睹,他从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现在他意识到了并自觉归属于这现象的一切。光明与阴影穿流在他的眼里,月亮与星辰运移在他的心中。P46 

然而他从未真正发现他的自我,只因他企图将自我陷于思想的罗网之中。肉体固然绝非自我,感官的运作、思想或知性亦非自我,而用以推论或由已知思想来编织新鲜思想的机智仍非自我。不,这思维的国度仍属于此岸世界。即使一个人使其瞬时自我的全部感觉归于寂灭并代之以思想和学识,也不会有任何结果。思维和感官同是美好之物,在这两者的背后隐藏着终极的意义,人应同样专心地倾听并习练两者,从中聆听最深处的神秘之音,而不应鄙弃或高估任何一方。他将义无反顾地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再流连他物。(P47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P48 

一个人可以在市井中乞求、收买、遭遇或者找到情爱,但情爱永远不可以强求。P55 

我会思想,我会等待,我会斋戒。P56 

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颗石子,它会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线。悉达多有了目标时也是如此。悉达多无所作为,他只是等待、思考和斋戒,然而他走过世俗的事务就像一颗沉向水底的石子,他无需行动,他也无需激动,他只是被牵引并且任凭自己的沉落。他只为自己的目标所牵引,他不允许任何扰乱自己目标的东西进入他的灵魂。这就是悉达多从沙门那里学到的,这就是愚人们所谓的魔法,他们认为那是由妖魔所驱使。然而没有任何事物受妖魔的驱使,世上并不存在妖魔。只要能够思考、斋戒和等待,任何人都可以施魔法,任何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P61 

写作虽美,莫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P64 

一个人如果不能付出快乐也就无法得到快乐。P65

他突然清晰地发现他在过着荒谬的生活,他所做的许多事情仅仅是游戏而已。的确,他非常愉快,有时也有快乐的体验,然而真实的生活都与他无缘,并从他的身旁速流逝。一个竞技者以球来游戏,而他则以生意和周围的人来游戏。他只是在观察世人并从中娱乐,而他的心,他的真实本性却丝毫没有投入。他真正的自我却飘然于遥远的异乡,无形无影,永无止息地漫游,与他的生活彼此隔绝。有时他会对自己的想法感到恐惧,他也希望自己能以真正热切的心情来分享世人孩童般的日常生活;他也希望自己真正参与到世人当中去,真正过着世俗的生活并享受其乐趣,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P70 

伽摩湿瓦弥与我同样聪明,但他的内心却没有圣地。有些人具备内心的圣地,然而他们的理解力却停留在幼童的水平。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P71 

可能我们这样的人都没有爱的能力。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P73 

他的面容仍显得比常人更为聪明和理智。但他极少露出笑容。他的面容渐渐呈现出富人之中常见的表情那种阴郁而没有餍足的表情,那种恼怒而无所事事的表情,那种缺少爱的表情。慢慢地,富人们灵魂中特有的病症浸染了他。(P77 

尘世攫住了他,享乐、贪婪、无所事事,最终是他曾一直鄙弃并讥讽为最愚蠢的人性之恶——占有欲。(P77 

这正是他在睡着时身上所发生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这同时也是“唵”之神力——他爱世上的一切,他对他目光所触及的一切都充满着愉悦的爱。此时他觉得,以前他之所以如此病态,正是因为他不能够爱任何人和任何事物。P92 

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我逐渐从成人变成了孩子,从思想家变成了平凡的人。而这条路仍属不错。仅仅为了再度成为孩子并从头再来,我需要体验那么多的愚蠢与罪孽,那么多的谬误与恶心,那么多的幻灭与悲伤。但是事情本应如此,并非差错,我的眼睛和心灵都为此而欢呼。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堕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才能再度聆听“唵”之音声,才能沉入酣睡并面目一新地再度觉醒。我需要先成为无知的愚人,然后才能发现自我中永恒的阿特曼,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开始生活。而我的路又将引我到何方?这条路简直愚不可及,仿佛是螺旋形,也许是原地绕圈子;但无论它会引我到何方,我都将循路前行。P94 

亲身经历尘世待了解的一切是件好事,”他想到,“孩提时代的我就知道尘俗的享乐及财富为邪恶之物。我长久以来就知道这一点,但我只是刚刚才有所体验。现在我不仅在理智上,而且是以我的眼睛,我的心灵以及我的胃口深知其意。我懂得这一点真值得高兴。”(P96 

悉达多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作为婆罗门或苦行者与自我的争斗会徒劳无功;过多的知识阻碍了他,过多的圣诗,过多的献祭,过多的禁欲,过多的造作和追求阻碍了他。他过去一生充满了傲慢;他永远是最聪明和最急切的一员——永远比他人先行一步,永远那么博学和理智,永远是祭司和哲人。他的自我潜入了他祭司的身份,潜入了他的傲慢与理性,在那儿盘踞并生长;同时他却幻想着自己正以斋戒和忏悔来摧毁自我。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他的自心之声是对的:没有任何导师能够给予他救赎。这就是为什么他必须进入尘世并沉湎于权力、女人和金钱;这就是为什么在他自心中的祭司与沙门死去之前他必须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富人。因而他也必须经历那些可怕的岁月,遭受恶心的折磨,彻底认清尘俗生活的空虚和疯狂,直到他陷入痛苦而绝望的境地;只有如此,他自心中的浪子悉达多与富人悉达多才能死去。事实上他已然死去,一个新生的悉达多已从他的睡梦中觉醒;这新生的悉达多也同样会衰老和死去。悉达多本为无常,一切形态皆为无常;然而今天他很年轻:他只是一个孩子——新生的悉达多——而且他也非常快乐。(P97 

他不断地从河水那儿学会新的东西,他尤其学会了倾听的艺术,学会了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一种期盼而又宽容的心境去倾听,抛弃一切欲望和激情,抛弃一切评判与见解。P105) 

“你是否也从河水中学到了这个秘密:即世上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体?”

“是的,你说得的确不错:河水在同一时刻无处不在,无论源头或河口、或瀑布、渡口、水流、海洋以及山脉间;同时,河水只存在于当前的时间中,并非过去或未来的影子。”

“正是如此,”悉达多道,“当我懂得这个道理,我回顾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也是一条河,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只是由于幻象而有分别,而并非由于现实而有分别。悉达多的不断新生并非过去,他的死以及终归于梵天也不是发生在将来。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P105) 

不,对于一个真正的求道者,如果他诚心企望得到觉悟,他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个得道者却可以认可任何道路和任何目标,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与千千万万住于永恒、通于神明的圣贤们分离开来。(P108) 

在悉达多的自我之中,一种认知已经逐渐生长并成熟起来,那就是对于智慧的真正涵义以及他所长期追求的目标所达成的理解。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一种心灵的觉悟,一种在生命的每一瞬间思索、感受和体味万物圆满如一境界的能力或称隐秘的技艺。这种想法在他的自我之中缓缓成熟起来,这也正是在维穌德瓦衰老的孩子般的面容上所体现出的:和谐,对世界永恒圆满的体悟,莞然微笑,万物的圆融统一。P127) 

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P128) 

每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河水之声忧伤,带着悲哀与渴望,向自己的归宿流去。P130)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悉达多道,”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P135 

智慧无法言传。……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我年少时就有过这种疑问,正是我的怀疑驱使我远离教师们。……每一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比如说,只有片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事实上,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只是半个真理而已,它们都缺乏完备、圆融与统一;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与真如,痛苦与救赎。人别无选择,对于那些要传授教义的导师们来说尤其如此。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为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所谓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P137-138 

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一个人不可能认清另一个人已然修到何等境界。佛存在于劫匪与赌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于婆罗门身上。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P138-139 

言辞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思想一旦形诸言辞即刻就会有所改变,有所歪曲,有点愚蠢。对一个人显示着价值并充满智慧的词句对另一个人也许是一派胡言;然而即使是这一点也使我颇感欣喜,我也是认同的。P140 

我可以去爱一枚石子、一棵树或一片树皮,这些都是“物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所以教义于我毫无用处。那些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没有颜色,没有尖角,没有气息和味道,它们只是一些词句而已,可能就是这一点阻碍你得到内心的宁静。也许世上词句过多,因为甚至连救赎、德行、轮回与涅槃都只是词句。涅槃并非实在之物,世上只存在涅槃的名P141 

假若它们(指“物”)虚幻无实,那么我自身也同样虚幻无实,们永远与我有着相同的本质。这正是它们可爱而可敬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去热爱它们。这里有一条道理,也许你会嗤之以鼻。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惟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P142 

我发觉我们已然陷入了语义的迷宫和言辞的冲突,我并不否认我刚才有关爱的言辞明显与乔答摩的教义相对立,这就是我如此怀疑言辞的原因。我知道这种言辞的冲突是一种幻象,我知道我与乔答摩和谐如一。他看穿了一切人性的浮华与无常,却仍然如此热爱人类,并奉献自己的一生专为饶益与教导世人,他怎么会不懂得爱呢同样,对于这位伟大的导师,我认为事实比言辞更重要,他的生平事迹比他的教义更重要,他的姿仪比他的言论更重要。并非由于言论与思想,而是由于他的生平与事迹我才将他视为伟人。P142 

(豆瓣书友的感悟:每个人读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其内容有一种解读,我的理解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想要放下人的一些欲望,一定要先得到才能放下,没有经历,跟他说再多的教义也是惘然。我们有的时候总是在重复父母的道,如何能从中突破,而不是抱怨。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寻找自我,了解自我,改变自我,而不是追寻他人或者教义,那样会越来越困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