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地说,大多数生育研究专家都认同,自初次排卵后(通常不是月经初潮,而是在1~3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无防护性交中,怀孕的可能性开始下降,直到45~55这个年龄阶段,多数女性进入更年期,月经周期开始消失,同时也不再进行生育,当然罕见的例外总是有的,一旦发生,往往是不遵守严格问诊规则医生的灾难。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女性平均初次生育年龄难以避免地开始上升。所以,当前任何育龄的研究,其目的是想知道,这种生育上的延迟,究竟能推迟到多晚,对怀孕概率的影响较小,或者说可以承受。目前多数研究认为35岁是个比较关键的年龄,因为多项研究显示,越过35岁,怀孕概率的降速开始增快。这些研究包括从基础生物学、人工授精到社会调查统计等。但即便如此,英国的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的资料中说,35岁妇女在连续三年的怀孕努力中,有94%的人能自然怀孕,到38岁才开始的话,这个概率则下降到77%。
下图显示女性原始卵泡数量随年龄下降的趋势
40岁时,则只余3%
与此同时,生育并非女性可以单独完成的,研究女性育龄的障碍之一,是研究者很难知晓,男性方面的情况。所以某些研究者干脆另辟蹊径,专门研究那些丈夫患有无精症,需要人工授精的妇女,其年龄与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数据似乎也支持35岁是个比较重要的分界线,30岁之前接受人工授精,其成功率没有什么差异(74%左右),而30~35岁这个年龄段,开始下降(61%),超过35岁的成功率下降到54%。不过这项研究发表在2000年,此后人工授精技术经历了很大的发展,成功率的提升显著。
除此之外,一些历史资料的回顾研究也同样如此。对1670~1789年间的法国妇女的统计显示结婚年龄的差异与不育的比例。20~24岁,4%左右;
25–29岁,5%;30~34岁的为8.2%。
当然,初次育龄的推迟不仅仅影响怀孕的概率,还会增加其它影响母子健康和安全的风险。然而任何统计研究,基本上只能用来指导国家政策,并提醒医生关注风险的可能性。对具体的个人,像生孩子这样的事情,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按各项研究的共识,身体方面的考虑,至少在35岁之前,不用过于担心,尤其当你能支持得起高水平医疗检测和支持的情况下。毕竟即便20岁时结婚,你还是有4%的概率不孕,而35岁结婚,有94%的人可以自然怀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