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谈义务教育改革

(2015-08-23 14:29:07)
标签:

杂谈

           我们该支持哪一种?
  1. 优秀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
  2. 尽可能平均分配到所有学校
          尽可能平均分配的模式,看起来比较符合公平的感觉,按照旧有的体制,公平应该是压倒一切的追求,而当初这些学校大多都是在计划体制下搞出来的。 毕竟大规模推行教育这事情,也是建国后才真正开始的。但众所周知,学校之间泾渭分明的差别,是全国的普遍情形,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身就值得琢磨。
        抛开对系统设计者的阴暗猜想,一个好学校的诞生,除开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和成立之初就具有特殊性的,其形成的过程,颇类似于恒星的成型。一个密度稍微大点的区域,进入了一个正反馈循环的过程,一旦启动没有特别的外力干扰,其形成就势不可挡。
        历史的失误,我认为首先是把教师和学校捆绑在一起的制度设计,其次是对学校的各种考核以及和考核关联的资源倾斜。一旦差别建立起来,如果好学校还能优先得到好老师,更好的生源,那其领先地位就极难撼动了。其实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对此有准备的规则制定者,会提前想一些办法来进行限制。
         比如,NBA的组织者,为了提高竞赛的观赏性,当然不愿意让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太远,并且还代代相传,因为这会减少观众的激情,大家更愿意看实力相似的对手彼此斗智斗勇,而不是一面倒的比赛。虽然球队之间的差距一定会出现,为了适当平衡,NBA的组织者,设计了一套独特的选秀规矩。虽然其具体的规则比较复杂,但其设计思想则很简单,让成绩差的球队得到优秀新人的概率上升,有人计算过,按照选秀规则,成绩最差的球队得到新秀状元的概率是25%,不采取直接分配的原因,大概也是因为球队之间的差距本身也有一定的概率因素吧。比如大名鼎鼎的乔丹,他就是在1984年被排名倒数的芝加哥公牛队选中,从此带领公牛队进入传奇。
http://ww2/large/6a351f83gw1evcicfo6xfj20h80b4adf.jpg        如今回想起来,教育系统错过了第一次改革的好时机。当学校差别越来越大,大到家长们难以忍受的时候,教育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抛出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向钱看的方案——择校费。从诞生之日起,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也不敢怠慢。由于好学校总是稀缺的,导致的结果就是想交择校费你都交不了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学校通常还要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只有通过了的学生,才有资格缴纳择校费。就此实现了对优秀老师和学生的正反馈循环。禁止择校费,固然让学区房涨价,但至少缓冲了优秀生源向好学校流入的趋势。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理论上说,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普遍惠及大众,同时也是一个工业化社会所必需。让极少数学生飞天,极大多数学生沉底的义务教育,无论从个体道义还是社会整体利益上看都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现状。对此,一些和稀泥的临时解决方案是,在学生们参加的第一个严肃考试——中考时,对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学生进行差别对待,不再一刀切的以考分排序,通过各给一定名额的办法,来缓解这种社会矛盾,同时也避免好高中得到所有的好生源。
        然而,如果中考可以这么运作,高考又当如何?高考本来就已经平衡过全国各地的教育差异,但当这种平衡要是落到同一个城市的不同高中里,那恐怕只会引发巨大的矛盾冲突。毕竟,远方看不到的竞争者和身边的竞争者,对人的刺激可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何去何从,每一个要当父母的人都有必要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毕竟,社会的变革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回到题首,我们究竟选择哪种模式?
  1. 优秀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
  2. 尽可能平均分配到所有学校
        第一种就是维护现状,然后搞一些修修补补的小把戏,以平众怒。而第二种就意味着一套全新的制度设计。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小学初中,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中的老师的人事关系和特定的学校脱钩,所有这些老师按3~6年的周期,随机分配到学校去。而学校的其它资源获取就按片区应该有的生源数量拨付,如果许多学生家长都把学生送到别的学校去,那好,剩下的学生分这个蛋糕。
        据说,有些城市在搞类似的变革,也据说有些城市想搞类似这样变革的,很快就被老师和家长们的反对压下去了 。毫无疑问任何变革都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已经在名校当老师的,已经进入名校的学生和家长,当然不愿意支持这样的变革。
        但还没有进入这套系统的人,你们的选择,决定系统的演化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